中企出海闖蕩史:在高風險中尋找機會“小試牛刀”是國內一家頂級互聯網公司負責人,在2016年時對其出海業務的總結和定位。即使兩年后,國內一級市場對出海的討論依然很少。一位頂級風險投資機構的創始人曾對我說:“堅決不看出海,因為中國市場足夠大。” 2018年,我頻繁前往新興市場,對當地的投資機會進行了30多次的考察。那時,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尚處在起步階段。但近兩年,出海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成長的必由之路。從工業巨頭到互聯網公司,從初創公司到小型企業,各種類型的企業都在積極探討和推進全球化發展戰略。 我之所以長期專注于出海投資,是因為我觀察到出海公司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回報。從下載量、日活躍用戶(DAU)規模到付費情況等多維度看,出海企業的表現均展現出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在出海領域,許多創業者都是白手起家,他們未接受過風險投資(VC)的資金,卻憑借務實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取得了驕人的業績。 這些創業者與那些僅憑一份商業計劃書就在資本市場中獲得巨額融資的創業者形成了鮮明對比。出海領域的創業者們更注重實際增長和利潤,他們以實打實的業績為基礎,踏實地規劃著公司的未來。 潮起 回顧中國品牌的出海歷程不難發現,每一次大規模的品牌出海似乎都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回調。盡管如此,出海創業和投資的總體趨勢始終是上升的。其中,新一輪周期的低谷大致與上一輪周期的高峰持平。 2013年,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進入早期階段,其中工具類應用企業率先邁出國際化步伐。以獵豹、昆侖萬維、摩比神奇等為代表的公司,在這一時期開始了國際化征程。這些企業主要聚焦于為安卓系統提供工具類應用,如清理、省電、加速和桌面管理等。 在出海初期,這些企業充分利用了當時的流量紅利,通過谷歌、臉書等平臺的廣告系統實現盈利。但生于平臺,囿于平臺,這些公司最后都黯然離場。但他們為整個出海行業培養了人才,奠定了基礎。 同一時期,希音(SHEIN)、安克、縱騰等跨境電商巨頭,也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默默耕耘,積累了豐厚的利潤,并構建了各自獨特的競爭優勢。直到多年后,他們的成就才逐漸為外界所知。 自2016年起,中國企業的出海業務進一步擴展到了更注重本地化運營的領域。公司創始人需要長期駐扎海外,嘗試在新興市場開展本地內容、物流供應鏈、零售分銷、金融科技等業務。Yalla、極兔物流、Akulaku、OPay、Stori等公司都是這一方向的杰出代表。 2018年開始,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按下加速鍵,眾多互聯網巨頭紛紛在出海戰略上不斷加碼。騰訊、阿里、字節跳動、拼多多等公司均從小范圍開始嘗試,但無一例外遭遇了諸多挑戰。其中,字節跳動不是出海最早,卻是做得最堅決的公司,也最先迎來了收獲。經過多年震蕩,出海成為中國四大互聯網公司重要戰略的共同選擇。 幾乎在同一時期,許多頂級工科院校畢業的工程師,開始探索開發新型硬件產品。與以往的代工廠和渠道商不同,他們擔任了產品定義者的角色。這一轉變標志著中國硬件產品從模仿到創新的重大跨越。大疆、正浩、Insta360、石頭科技等企業,都是由追求卓越的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創立的,為后來者提供了巨大的激勵。 在深圳和東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利用智能硬件來表達對世界的理解。這一現象的背后,離不開中國在消費電子領域兩大支柱產業的基礎——手機和汽車行業。手機行業因其技術的創新性和市場的普及性,被譽為“消費電子的皇冠行業”,而汽車行業則憑借其高度集成的技術和龐大的市場規模,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行業”。得益于這兩個行業的積累和紅利,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不斷開辟新戰場。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出海已成為所有中國創業者必須考慮的戰略之一。 波折 在出海投資的浪潮中,投資人首次遭遇回撤,發生在新興市場講述“本地版阿里或騰訊”故事的公司身上。這些公司一度達到獨角獸級別的估值,但由于新興市場基礎設施的滯后以及對市場增長的不切實際預期,這些公司最終走向了清算。這些公司的失敗案例,使得原本就對出海關注不多的一級市場風險投資信心受挫。 第二次較大的回撤發生在2020年。當時,印度政府決定下架所有在印度市場表現良好的中國APP。這一決策的迅速執行,對在印度市場的中國獨角獸公司造成了重大打擊。 2020年下半年全球疫情蔓延,得益于相對較好的防控,中國的工業生產率先恢復。當時美國等國家則普遍采取了居家隔離措施。在這一背景下,跨境電商迎來了快速發展,與居家生活相關的需求激增,亞馬遜賣家因此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那時,許多賣家在短短兩三天之內就能獲得8到10張投資意向書。這一熱度雖未至瘋狂,但已接近此前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水平。 然而到了2021年,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全球疫情形勢進一步加劇,給跨境電商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美航線因各種原因受阻,供應鏈成本大幅上升,部分航線價格甚至上漲了十倍。與此同時,亞馬遜開始對中國賣家進行大規模整頓。整頓行動導致許多不合規的中國賣家店鋪被關閉,其中包括一些年營收高達30億元的公司,在短短幾天內營收歸零。這些變化給跨境電商領域帶來了巨大沖擊。許多人的信心再次受到打擊。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遭遇挫折,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便是“刻舟求劍”,他們將在中國或發達市場的成功經驗,甚至是過去的經驗,簡單套用到新市場,忽略了不同市場的隱含條件。 以滴滴、貨拉拉、滿幫等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的企業為例,他們憑借對本地市場的深入理解和創新模式,贏得了國內用戶的認可。然而,當這些企業試圖將相同的模式復制到海外市場時,卻遭遇了諸多挑戰。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海外市場的基礎設施可能并不完善,與國內市場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在一些新興市場,互聯網覆蓋率和移動支付普及率可能遠遠低于中國,這使得企業在推廣和運營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匯率波動已成為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對于新興市場中的企業來說,美元加息等外部因素導致的匯率波動,往往會使原本盈利的企業陷入虧損的境地。 展望未來,地緣政治風險無疑將是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面對這一風險,創始人需要做好合規工作,并盡早與本地監管機構開展對話,以確保企業的穩健發展。 在投資出海企業時,我們特別重視以下幾個關鍵因素,這些因素有助于我們評估企業的成功潛力。首先,創始人和團隊至關重要,優秀的團隊在哪里都能成功;其次,擁有在全球范圍內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至關重要。我并不認為產品本地化是最重要的,像蘋果、特斯拉這樣優秀的產品,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贏得消費者的喜愛;第三,擁有樣板市場的成功經驗,但不同賽道下的樣板市場定義不同;最后,我們重視企業的合規運營,希望企業能夠通過合理的法律途徑和發揮中國企業的優勢,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 盡管出海風險高企,但我們依然堅持在高風險中尋找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