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轉型升級亟須破除“低端制造”誤區為了更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我們要厘清相關“低端產業”的認識誤區,以樹立對傳統產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長期以來,服裝、鞋帽、玩具等傳統產業,是我國的優勢產業,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近些年來,隨著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這些產業發展面臨一些困難?;诖耍藗儼阉鼈兛醋鳌暗投水a業”,很多地方推進“騰籠換鳥”政策,想把這些產業轉移出去,引進所謂的“高端產業”,其結果是“籠子騰空了,舊鳥飛走了,更好的新鳥沒有來”,導致經濟減速、就業困難。為此,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曾明確提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為了更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我們要厘清相關“低端產業”的認識誤區,以樹立對傳統產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出臺更加精準的政策引導產業轉型升級。 “高端”和“低端”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相對概念 高端和低端是相對的。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變化,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產業鏈和工序的地位在快速變化。未來將不斷出現新的高端環節,同樣也有一部分高端將轉變為中端,或者中端變為低端環節。 所謂的“高技術產業”中,也有高技術環節和低技術環節。例如,從行業具體生產環節來看,從事機械類中材料工藝、動作執行控制芯片等基礎研究的企業就是高端企業,而這些企業在工藝完成后委托其他企業進行批量生產,從事批量生產的就屬低端企業;從事電子類中芯片的研究開發設計的企業屬于高端企業,生產工藝及設計方案完成后委托其他企業進行批量生產,從事批量生產的企業就屬低端企業。 所謂的“低技術產業”中也有高技術企業。前面提到的人們心目中的“低端制造”如服裝、制鞋等行業,如果一些大企業投入大量經費對面料等上游工藝和產品加強研發,其技術含量自然高,屬于高端環節,如耐克、阿迪達斯等,按照聯合國工發組織對高技術企業研發占營收比重的界定標準,其研發比例比一些公認的科技公司還要高,2020年,耐克公司與阿迪達斯公司研發投入占比高于10%;我國的安踏公司每年研發投入占比高于5%,超過國家規定的高技術企業標準;日本東麗生產的服裝面料則是高性能的,采用的是碳纖維,是絕對的高技術產品。這也就是說,在所謂的低技術行業中,同樣存在高技術企業。 技術R·D投入強度整體偏低是我國傳統行業的技術現狀特征 國家統計局2022年的數據顯示,和聯合國工發組織對低技術產業標準比較,我國制造業R·D經費投入強度整體偏低,在我國傳統認為的高新技術行業中,只有“其他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等4個行業超過聯合國工發組織低技術制造水平的標準。 我國傳統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0%以上,傳統產業是我國制造業主體。紡織、服裝、有色金屬、黑色金屬(鋼鐵)、非金屬礦物制品(建材)等傳統產業的R·D經費投入強度在我國整個制造業領域偏低,除了化學纖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外,其他行業R·D經費投入強度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 我國傳統制造業不能和“低端制造”畫等號 我國傳統制造業乃至整個制造業的R·D經費投入強度不高,但R·D經費投入強度不高只是技術水平的一個指標,判斷我國傳統制造業技術水平,需要考慮我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趕超發展的階段特征?;谇懊鎸τ诘投水a業的判斷標準,結合我國整個制造業的現狀來判斷,我國傳統產業不等于低端產業,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鋼鐵、石化、建材等傳統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和支撐,事關我國整個產業鏈的安全和發展。 二是我國的新產業、新動能不會“橫空出世”,大多數是在傳統產業基礎上衍生、成長起來的。正如耐克公司作為以服裝等為主的企業,有時候統計歸類時也被劃到材料行業中。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這些產業大多衍生于傳統產業,新能源汽車發展離不開傳統汽車的基礎,新材料誕生也要仰仗傳統材料和化工產業。 三是傳統產業經過改造升級后能夠煥發旺盛生命力。傳統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我國優勢產業,在經歷工業化階段變化后,優勢正在逐步減弱,但是不等于低端產業、夕陽產業。實踐證明,大多數“低端”制造適應市場需求變化,通過鏈條升級、產品升級、工藝升級、功能升級,和服務業融合發展,通過分工深化,仍然有旺盛生命力。承接其他地方“騰籠換鳥”的湖南邵東打火機產業,經過10多年分工發展,幾十家、幾百家供應商高效集聚在一起,降低生產成本,打火機20年如一日地就賣1元錢,在當前大量企業外遷東南亞的形勢下,仍然穩穩扎根于邵東。我國“壓鑄”行業一度是限制發展的傳統行業,由于準確把握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市場需求變化,緊跟新能源汽車焊接工藝變化,通過推進一體化壓鑄而使得壓鑄行業重新煥發生命力。 四是傳統產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催生新的機遇和提升產業附加值。傳統產業和服務業融合,通過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的協同互動,最后達到1+1大于2的乘數效應。融合發展主要是通過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兩端延伸來實現,制造環節向前延伸,通過加強創意、工業設計、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提高制造業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制造環節向后延伸,通過加強檢測、評估、營銷、服務,提高制造業產品附加值。 五是從社會職能角度看,我國傳統制造業還是民生產業。我國傳統產業很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比起所謂的高端產業(高技術產業)具有吸納更多就業的功能。人們普遍認為的高端產業的高端企業蘋果公司,在美國內華達州北部投資10億美元,僅增加300人的就業崗位;而我國一個普通的服裝企業,投資不超過1億元,就可以超過這個就業人數。 低端產能或者落后產能才是產業“低端”的核心內容 企業界流行這樣一句話,“沒有落后產業,只有落后產品和技術”。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的技術水平與其造成的后果聯系在一起,落后的技術水平往往對應著更高的能耗、水耗和更多污染物排放。產能落后與否是技術判斷問題,落后產能是指技術水平包括設備、工藝等達不到國家法律法規、產業政策所規定標準的生產能力。從行業的產品和產能視角來看,我國傳統行業確實存在大量低端落后產能。各級政府也一直重視淘汰落后產能,出臺嚴格的政策措施管控落后產能。近期國家發改委頒布實施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版),對各行業的落后產能有了最新的技術標準,為各地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供了技術和政策依據。 過去一段時期,全國許多地區推行“騰籠換鳥”政策,推動本地區所謂“產業結構”升級,就是要驅離“低端”制造,引進所謂“高端”制造和金融、房地產等所謂的高端產業;其潛在的邏輯就是“低端制造”缺乏生命力,進入衰退期,需要引進高成長產業。將傳統產業當作“低端產業”簡單退出,除了帶來就業困難、稅收減少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更壞的結果是,新興產業沒有興起,傳統產業也消失了,這就陷入了產業“空心化”,國外工業化先行國家如日本、韓國等都出現了類似經歷。為了維持并提升我國傳統制造業優勢,促進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命力,關鍵還是要改造升級,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更要鼓勵各地產業集群化發展,加強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