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需厘清基礎性問題近期,圍繞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所提出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這五篇大文章,各方高度重視并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展開了豐富的研究探索。尤其是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設立信貸市場司以期做好相關工作,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也印發了《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在五篇大文章即將進入“實質性寫作”之際,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和厘清一些基礎性問題。 首先,需對五篇大文章的概念邊界深入探討并形成共識。一方面,對于政策概念來說,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相對清晰一些,但也處于動態演變過程中。如科技金融在不同部門的統計口徑存在差異,綠色金融也涵蓋了轉型金融的內容。金監總局近期用“普惠信貸”替代了“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并包括了對小微企業、涉農經營主體、個體工商戶以及重點幫扶群體等的信貸支持。同時,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的范疇則不夠清晰,如在金監總局河南監管局印發的文件中提出,養老金融還包括“協助廣大中青年群體在未老階段,通過養老金融及早做好備老儲備”,同時數字金融的政策衡量指標則仍未明確。另一方面,對于學術概念來說,則各篇大文章都存在諸多討論。如科技金融可能包括了金融支持各類科技企業與科技創新活動;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在理論方面也一直存在許多差異化理解,并未形成共識性概念;養老金融作為新提出的大文章,也需區分相關財政與金融活動的邊界,或許應包括服務養老的一切金融活動總和。 其次,應把握好五篇大文章的層次關系與協調配合模式。一方面,數字金融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主線,重在通過推動金融數字化轉型與優化,努力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并為其他四篇大文章“提質增效”。科技金融則是重要抓手與核心政策目標,因為幾篇大文章都是為了提升經濟內生增長動力,而增加技術進步的經濟貢獻則是題中應有之義。綠色金融則旨在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服務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普惠金融與養老金融則是進一步落實金融發展的政治性與人民性。另一方面,做好五篇大文章不能“各寫各的”“單兵突進”,真正有價值的創新應該著眼于其交叉與融合地帶。如數字金融與其他四篇大文章可全面結合,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都可以著眼于支持中小微企業,綠色金融理念也可融入到其他大文章中。 再次,要充分考量五篇大文章的“量與質”平衡。應該說,做好五篇大文章不僅要關注“字數”,更需要致力于寫成主題清晰、結構合理、論述充分的“范文”。其中,始于1985年的科技金融探索至今仍然不夠完善,需要兼顧“量和質”,真正針對痛點難點爭取有所突破;從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到數字金融的探索經歷了多年風雨,既給金融業發展帶來“鯰魚效應”,也伴隨了許多新的風險與挑戰,新形勢下數字金融迫切需要從“一般文章”轉變為“專業論文”;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作為國家政策支持的重點領域,其許多指標已經居于全球前列,或許將來需更注重優化結構,從“長篇大作”改成“精品短文”;養老金融則幾乎是從無到有展開探索,亟待先寫成高質量的“中長篇”文章。 還有,重點夯實寫好五篇大文章的環境要素。例如,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所強調的八個堅持里,“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能為系統推進五篇大文章提供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則為改善五篇大文章的學術規范性提供了保障。再如,包括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在內的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要素,也形成了做好五篇大文章的“生態土壤”,有助于良性、健康地推動相關改革。同時,包括金融征信服務、數據信息服務、風險管理服務等,也都是共性且必需的基礎要素。 最后,要在開放條件下理解五篇大文章的發展路徑。推進金融制度型開放已經成為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環節,也就是以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為核心內容的開放,這也給五篇大文章帶來了全新的外部要求和約束變量。例如,在數字金融領域我國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移動支付產業呈現一定領先性,但就全球視角看,我國數字金融創新的核心競爭力還有不足之處,“走出去”進行全球布局的程度仍然較低。再如,始于美國的反ESG浪潮也給綠色金融發展帶來新沖擊,其背后既有政治與利益博弈的因素,也有ESG金融邏輯的內在矛盾,以及避免長期主義“短期化”的挑戰,由此,在基于國情的綠色金融創新探索中,也需直面綠色與ESG原則在金融領域的價值重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