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創新力從何來?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現在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還有11年時間。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曾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顯然,建成科技強國的步伐明顯加快。本次全國科技大會,就系統闡明了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全國科技大會提出了建設科技強國的五項重點任務: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深入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擺在建設科技強國的科技工作主管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主體面前的是,要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只爭朝夕、埋頭苦干,一步一個腳印把這一戰略目標變為現實。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全國科技大會提出,科技強國必須具備五項基本要素:一是擁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擁有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擁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成為世界重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四是擁有強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不斷壯大國際頂尖科技人才隊伍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五是擁有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是關鍵變量,是國際競爭和大國博弈的主戰場。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爭奪科技發展新賽道和制高點。”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馬一德說。 全國科技大會科學回答了在當下中國“為什么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為什么能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怎樣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等重大問題。 我國已具備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有利條件。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超過3.3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4%,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居世界第一。發明專利申請量、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多年蟬聯世界第一。 全國科技大會指出,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這突出體現在五“新”:基礎前沿研究實現新突破,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科技體制改革打開新局面,國際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 因此,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背景下,全國科技大會又提出多個加快: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創新,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分類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 當然,全國科技大會沒有回避短板、弱項,具體包括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特別是在科技體制機制層面,還存在科技創新組織化協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資源分散、重復,科研人員各種非學術負擔仍然較重等問題。 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 建設科技強國,是全黨全國的共同責任。 全國科技大會提出,要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方面的統籌,構建協同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凝聚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在2023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后,我國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 “由中央科技委員會研究審議國家科技發展重大戰略,研究確定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等,很有必要,符合當前國家戰略需求。”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志民說。 “重組后的科技部職能更加集中,工作重心將向科技創新和科學基礎研究傾斜,在解決‘卡脖子’技術方面還會進一步發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全國科技大會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各方面作用,調動產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形成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工作格局。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是指在所有涉及經濟發展的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自然也包括科技資源。特別是科技創新要突出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科技創新助推高質量發展,就更加需要以市場為中心來激發科技創新各方的動力和活力。”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說。 馬亮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完全通過政府來配置科技資源,會導致科技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也影響科技創新的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將更好助推科技資源按需分配和實現供需匹配。當然,在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也需要政府有所作為,為市場發揮作用提供基礎支撐和制度保障。” 全國科技大會提出,要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強化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協同攻關,同時鼓勵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創基礎理論、掌握底層技術原理,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 馬一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基礎研究的路徑包括:好奇心驅動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國家戰略目標驅動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市場驅動的應用型基礎研究。三者齊頭并進,就能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隨著科學探索的不斷深入,組織化的基礎研究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院士看來,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可以更好地整合科研資源。 企業主導產學研融通創新 建設科技強國,要調動政府、市場、社會各方面積極性。 全國科技大會提出,要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鼓勵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支持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要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面向產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啟動第三批中央企業創新聯合體建設,在工業軟件、工業母機、算力網絡、新能源、先進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方向組織中央企業續建3個、新建17個創新聯合體。 “企業作為創新鏈和產業鏈結合點,是貫通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鏈條的關鍵環節。科技領軍企業作為科技創新投入與產出的市場主體和創新聯合體的主導者,要從制度層面采取切實有效的激勵措施,使其承擔起核心技術問題出題者和研發成果轉化場景應用建設者的雙重職責。”馬一德說。 全國科技大會提出,要依托我國產業基礎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場服務,促進自主攻關產品推廣應用和迭代升級,使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 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已從2012年的16.98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33.5萬億元,占全球比重約30%,高新技術企業已從2012年的3.9萬家增加至2022年的40萬家,我國高鐵、船舶、電力裝備、工程機械、通信設備等領域已經形成特色優勢。 “要鞏固和發揮完整產業體系優勢,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保持制造業占GDP比重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馬一德說。 馬一德認為,要加快短板產業補鏈,提升產業鏈基礎能力;促進優勢產業延鏈,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優勢;推動傳統產業升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新興產業建鏈,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謀劃未來產業。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 建設科技強國,要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全國科技大會提出,要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要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相結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分類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要完善科技獎勵、收入分配、成果賦權等激勵制度,讓更多優秀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創新活力。 2022年9月,科技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21家科研院校、高校及附屬機構和6個地方將先行試點,用2年時間為全國推廣總結經驗。目前,2年試點即將到期。 《試點方案》的亮點是對科技人才進行分類評價,在基礎研究類、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類、社會公益研究類人才之外,重視對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的人才評價。 馬亮認為,科技管理部門要改變“一刀切”的量化評價思維,尊重科技人才的差異性和特色,改革人才分類評價體制。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 全國科技大會提出,要增強系統觀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已85歲高齡,他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在測繪遙感領域內外各有建樹。 李德仁把學生的建樹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果。“我要給學生指一條路,讓學生自由發展,讓他們超越我。”直到現在,李德仁仍然堅持帶博士生和碩士生。他的學生中,有的已經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他們的帶領下,武漢大學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辦學層次和辦學體系最完整的測繪遙感學科群,形成了國際知名的遙感對地觀測領域高水平創新團隊,武漢大學遙感技術學科已經連續7年排名世界第一。 “應把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銜接起來,堅決克服唯分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構筑集聚全球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馬一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