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縱深破題七部門合力繪就高質量發展路線圖 科技金融“大文章”譜寫脈絡進一步清晰。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 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方案》,針對科技金融運行全過程的相關基礎制度和機制建設將進一步被強化;全鏈條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模式開啟,科技型企業將迎來一系列有效的金融助力。 今年以來,圍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我國陸續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工作方案等。科技金融作為“五篇大文章”之首,在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是我國建設金融強國的題中之義。 與此同時,基于科技創新不確定性更大、風險更高、回報周期更長、重大技術成果轉化和科技型企業發展需要時間等特點,壯大“耐心資本”也成為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器”,助力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新生態:多元化接力式金融賦能 此次七部委文件是體系化的深化落實思路,對建立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金融機構發展科技金融的管理框架優化等進行了安排。 今年以來,我國科技金融的投入力度明顯增大。如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了5000億元額度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發放對象包括21家金融機構,以支持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項目的資金需求;證監會發布了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旨在通過資本市場為科技企業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金融服務。此外,金融機構也紛紛行動,圍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制定相關戰略規劃和投入金融資源。 “加大投入、大力發展科技產業,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既是增強我國信息科技產業安全性、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現實需要,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在當前和未來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分析認為。 為進一步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工作方案》出爐,為科技金融發展規劃了明確的路線圖。 《工作方案》推動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能力、強度和水平,為各類創新主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精準支持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布局、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基礎再造、國家和區域科技創新高地建設等重點領域。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向記者分析道:“去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做好‘五篇大文章’進行了重要部署,此次七部委文件是體系化的深化落實思路,對建立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金融機構發展科技金融的管理框架優化等進行了安排。該制度將在推進科技金融提檔升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由此對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的轉換、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等產生深遠影響。” 據悉,《工作方案》圍繞培育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市場生態,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工作舉措。全面加強金融服務專業能力建設,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構建科技金融專屬組織架構和風控機制,完善績效考核、盡職免責等內部制度。建立科技型企業債券發行綠色通道,從融資對接、增信、評級等方面促進科技型企業發債融資。強化股票、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等服務科技創新功能,加強對科技型企業跨境融資的政策支持。將中小科技企業作為支持重點,完善適應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企業特點的信貸、保險產品,深入推進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試點,豐富創業投資基金資金來源和退出渠道。打造科技金融生態圈,鼓勵各地組建科技金融聯盟,支持各類金融機構、科技中介服務組織等交流合作,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融資”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 楊海平認為,當前科技金融發展仍存在短板。“最主要的難點是股權投資發展滯后。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發展滯后且生態待優化,已經成為接力式服務構建中的短板。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發展科技金融的主要方向是投貸聯動,投貸聯動的核心在于‘投’,而股權投資也存在如募資難、退出難等突出問題。” 為破解上述難題,楊海平建議:“一是要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股權投資,即發展政府主導的基金叢林模式,培育中國特色的‘耐心資本’。二是下大力氣優化股權投資生態,鼓勵企業設立CVC(企業風險投資),發展政府主導的S基金,研究出臺體系化的股權投資機構鼓勵政策,激發各類股權投資機構的活力和潛力。” 新動能:構建更好的制度和機制 各級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應為金融服務科技型企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更好地防范科技金融風險。 發展科技金融,重點是服務好科技型企業。董希淼認為,科技型企業雖然具有高成長性,但可能存在投資周期長、投資風險高等問題,同時普遍存在資產較輕、缺乏抵押物等現象。各級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應協同發力,綜合施策,為金融服務科技型企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推動科技金融健康發展,更好地防范科技金融風險。 《工作方案》針對科技金融運行全過程,強化相關基礎制度和機制建設。優化激勵引導政策體系,完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支小再貸款、科技創新專項金融債券等政策工具,建立科技金融服務效果評估機制,充分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標準體系和統計制度,完善常態化投融資對接、信息共享、創新試點、風險分擔和防控等配套機制,增強金融支持精準性和可持續性。 關于優化機制制度方面,董希淼建議:“一是建立健全企業、金融、政府各方責任共當和損失分擔機制。引入融資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等,豐富科技型企業融資增信措施;設立科技型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健全科技型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加快出臺相關標準,包括科創企業認定標準、認股權證業務標準等,為金融機構服務科技型企業創造更好的條件。二是加快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依法依規增進信用信息共享。如建設科技型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免費提供給銀行使用。科技型企業要依法全面披露自身信息,加快數字化步伐,增強金融承載力。此外,加快建設全國性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所),推動知識產權可評估、可交易。三是修改完善金融法律和監管制度,合理確定商業銀行股權投資的風險權重。適當提高科技型企業貸款不良率容忍度,支持中小銀行加快不良資產處置。落實容錯糾錯、盡職免責制度,減少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的后顧之憂。此外,科技創新再貸款應覆蓋更多中小銀行。” 在這個過程中,董希淼強調,要加快破除科技金融發展的四個“軟約束”,即破除制度約束,構建更完善的法律環境;破除監管約束,應用監管科技,提升監管水平;破除機制約束,加快金融數字化轉型;破除文化約束,培養數字文化和人才。 此外,近年來,對于科技企業的支持,壯大“耐心資本”呼聲高漲。“耐心資本”是指長期投資資本,泛指對風險有較高承受力且對資本回報有著較長期限展望的資金。“耐心資本”不是僅關注企業的短期收益狀況,而是著眼長遠,綜合考慮企業技術創新、領先優勢、商業模式等非財務指標,以對企業發展潛力和遠期收益為信心,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活水。 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表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很多從0到1的原創性、顛覆性的早期科技創新活動難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投資回報,這就需要‘耐心資本’為企業提供長期而穩定的資金支持。” 在“耐心資本”的培育和壯大方面,中國人民銀行方面也表示,下一步將認真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決策部署,與有關部門建立工作聯動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政策協同,深入開展科技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搭建經驗交流和研討平臺,推動《工作方案》各項舉措落到實處,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以高質量科技金融服務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