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過多依賴政府推動、政策刺激、數量擴張、負債運行的投資模式和機制已經不適應當前和未來擴大有效投資的要求。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促進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的形成,從更大程度上激發社會投資動力和活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部署“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著重提出,“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完善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和促進投資落地機制,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這表明,過多依賴政府推動、政策刺激、數量擴張、負債運行的投資模式和機制已經不適應當前和未來擴大有效投資的要求。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促進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的形成,從更大程度上激發社會投資動力和活力。 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具有較強的市場屬性 有效投資是有需求的投資、有質量的投資、有效率的投資、有回報的投資和有獲得感的投資。具體來講,是能夠通過乘數效應和催化作用帶動就業增長以及消費升級的投資;能夠創造優質供給,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新的增長動能的投資;能夠促進資源和要素優化配置與合理利用、實現供求體系動態平衡的投資;能夠產生較好財務回報、穩定的現金流和綜合效益,推動債務與增長的良性循環的投資;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進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的投資。 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與傳統意義的投資增長機制不同,突出了市場化、法治化、規范化、可預期、自律性、約束性等特征,強調了市場主體的自覺性、市場機制的主導性、投資活動的自主性、需求因素的引領性。也就是說,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是以市場為基礎、以自主為要求、以自由為目標、以需求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改革為路徑、以法治為保障,推動實現投資自主、持續、健康發展的方式、方法、手段和路徑。 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的總體要求是:第一,更加尊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由市場主體決定投資方向和方式,在競爭與合作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第二,投資要在供需兩端共同發力,在適度擴大投資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增加有效投資,擴大有效供給,適應和引領有效需求,促進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第三,深化法治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進投融資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保障投資者的權益,創造公平競爭的條件;第四,健全債務融資的風險防范機制,健全政府投資和社會資本的約束機制,持續化解財政和金融風險,把安全貫穿在有效投資內生增長的各領域和全過程。 市場主導的內生增長機制對擴大有效投資意義重大 一是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避免投資的大起大落。“十二五”時期我國投資年均增長16.8%,到“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速大幅降至5.4%,“十四五”規劃前三年僅維持5%以下水平,投資高速增長期已經過去,無論從可能性還是必要性來講,都無法延續以往的高強度、數量型增長模式。未來,有限投資要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要探索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增強投資者信心,改善投資者預期,為投資注入新的活力和動能,不斷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穩定投資增長,避免在新的發展階段出現投資滑坡的局面。 二是推動“補短板”“卡脖子”投資增長,減少盲目投資。我國產業結構失衡現象仍然嚴重,低端同質化供給過度,提供更好消費體驗的高端供給不足。關鍵裝備、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面臨市場斷供風險和安全隱患。傳統產業,甚至光伏、新能源汽車、儲能、機器人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結構性失衡。必須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方式,促進優質資本要素向高效能產業、企業和區域流動、集聚與配置,進一步釋放新質生產力投資空間;同時,加速低效產能退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市場優勝劣汰。 三是減少對政府投資的過度依賴,形成更有效率、更為持續的市場投資替代。我國長期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不斷擴大預算內投資、國債投資和地方債規模,擴張性政府投資政策長期難以退出。公共投資“盤子”越搞越大,地方政府平臺公司的空間不斷拓展。這種狀態加重了財政負擔,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積累擴散,影響到國家經濟安全。必須重新定位政府在投資中的地位,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激勵各類市場主體積極融入發展大局,有意愿、有信心、有能力自主推動有效投資增長。 四是構建市場預期穩定的發展環境,形成有效激勵和約束。行政管制加劇了市場的不公平競爭,限制了民營經濟的市場活力。法治環境與誠信意識缺失,民企的不安全感有所增加。政府官員的政績沖動和對經濟活動的不當干預造成要素價格和市場信號扭曲,導致企業生產過剩、債務負擔較重。未來,必須完善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優化投資環境,增強投資動力,形成正向激勵;同時,減少盲目投資,控制債務風險,形成反向約束。 進一步完善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由于預期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事先判斷投資是否有效非常困難。但是,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要創造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將市場主體行為及其決策納入追求有效投資的軌道上來。也就是說,市場主導的體制機制建設才是實現有效投資的前提與基礎。 打造擴張有效投資的活力空間。一是為市場主體松綁,突破條條框框,激發民間主體活力,打通制約民間投資的制度性痛點、堵點,提高民營經濟在資源要素、內需市場等占比及獲得的均等化水平,增強市場主體的創新創業意愿。二是為地方政府松綁,鼓勵地方政府大膽實踐、大膽嘗試,對改革的模式、路徑不設統一的模板,允許基層政府探索適合本地需要的投資自選動作。 筑牢增加有效投資的民意基礎。一是以公眾利益為本。減少項目選擇中的長官意識,根據公眾的需求意愿,確定政府投資的優先順序;針對民眾收入減少、更加依賴低價公共設施的現實,在削減政府新增投資的同時,維持或增加公共設施的運營補助。二是從細微之處著眼。多元參與有利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效應,平衡復雜利益訴求,實現投資的多重價值。要暢通政策渠道和路徑,推動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居民多方參與的形式、流程、權責等的制度化,讓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到項目中。 明確推進有效投資的市場信號。一是健全統一高效的要素市場體系,落實“人錢地”掛鉤政策,推動投資向效益更高的地區和產業轉移,向人口和要素流動的方向集中。二是健全穩定的項目投資回報機制,完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公用事業產品和服務價格形成機制,使投資者能夠補償合理成本、取得合理收益。三是全面清理廢止先征后返、財政獎勵或補貼、土地出讓收入等優惠政策,防止招商引資中的惡性競爭,暢通落后低效產能退出渠道。 提高擴大有效投資的融資能力。一是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整建制連片謀劃實施項目,將有內在關聯性的零散項目打捆為整裝項目并整體實施。二是優化資源統籌平衡和成本收益平衡機制,發展跨區域平衡、多項目捆綁平衡、近期遠期平衡等模式,實現以豐補歉、以肥補瘦。三是堅持“多式銜接、立體開發、功能融合、節約集約”的原則,對基礎設施站場、服務區及毗鄰地區土地實施市場化綜合開發利用。 健全實現有效投資的項目管理。一是從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出發,系統分析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各環節涉及的因素,準確識別和管控風險,擇優提出建設實施方案。二是堅持先評估后決策,廣泛聽取專家意見,做好多方案、多維度的論證研究。三是通過事前績效評估、事中績效運行監控、事后績效評價與結果應用,確保項目執行可查、可控和資金使用有理、有效。 增強形成有效投資的責任約束。一是完善政府投資的約束機制。強化地方人大在債務融資監管中的責任義務,實行政府重大項目決策聽證和公示制度。健全政府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壓縮華而不實的政府項目。二是完善社會資本的約束機制。企業要重視誠信、合規建設,避免采取高負債運營模式;評級、審計、法律等中介機構要提高執業水平,加強行業自律;金融監管部門要從嚴打擊各類造假行為,切實維護市場誠信基礎,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