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需充分挖掘顛覆性技術近日發布的《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指出,中國綠色能源技術實現新突破。中國已建成風電、光伏全產業鏈研發設計和制造體系,全面掌握大型三代壓水堆,水電全產業鏈體系全球領先。 目前我國三叉水平式風力發電(以下簡稱傳統風電)、光伏發電和氫能等發展較快,為更好地推進能源轉型,這三類新能源在發展中存在的挑戰也亟需重視。 一是傳統風電。截至2021年末,我國傳統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30015萬千瓦,突破3億千瓦大關,較2016年底實現翻番,是2020年底歐盟風電總裝機的1.4倍、是美國的2.6倍,已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傳統風電具有清潔、可再生、永不枯竭、基建周期短及裝機規模靈活等優點。但也存在單機容量有限的問題:傳統風電多數2.4MW-3.5MW,陸地最大6MW-7MW,海上風電做到16MW。同時,風電不能自主控制發電量,風速大發電多,風速小發電少;發電不穩定,需另配電力儲能裝備;傳統風電發電機維護難度大,運行成本高,生命周期也較短;發電壽命結束后,風機葉片回收處理也存在難度。 二是光伏發電。光伏發電過程簡單,沒有機械轉動部件,不消耗燃料,不排放溫室氣體,無噪音,是一種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方式。但目前也存在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積大、轉換效率低、間歇性工作、受氣候環境影響大等問題,再加上地域依賴性強,地理位置不同則氣候不同,各地日照資源相差較大,發電效果存在差異。此外,晶體硅電池的制造過程也存在一定的污染和高能耗問題。發電壽命結束后太陽能電池板處理量大,需要重視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三是氫能。這是由氫和氧進行化學反應釋放出的化學能,是一種二次清潔能源,被譽為“21世紀終極能源”。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氫能是我國加速開發利用的一種清潔能源。但是目前氫能生產成本較高(主要是電解制氫方式),且因其易燃易爆導致儲存和運輸難度大,增加了氫能源的成本和風險,還需要大量投資建設相適配的基礎設施。 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領域,能源行業需要綠色低碳轉型,充分挖掘光、風、熱的顛覆性技術,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能源體系,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滿足經濟發展的能源需求,推動我國經濟躍上新臺階。 首先,應大力發展“光合制氫”。利用太陽光熱或核能供熱、地熱、工業余熱等等低品位熱源,通過等離激元效應,將水分子的化學鍵打開,一步法制取氫氣和氧氣,這項技術簡稱為等離激元“光合制氫”。這是一項和電解水制氫不同的綠氫生產路徑,電解制氫是使用高品質的二次能源電能去制取氫氣,“光合制氫”使用初級能源熱能去制取氫氣。光合制氫和電解制氫如同發電廠大型給水泵汽泵和電泵的區別,汽泵依靠蒸汽驅動,電泵依靠電能驅動,電泵一般作為汽泵的備用泵,汽泵的運行經濟性明顯優于電泵。 在太陽光和荒漠、荒地、荒灘等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大規模建設“光合氫田”項目,源源不斷生產綠色氫能。據測算,規?;缶G氫運營成本可控制在約每噸5000元;東部、東南部經濟發達地區可以利用核能供熱、地熱等并可輔之以太陽光熱來分解水制取氫氣。該技術能夠實現綠氫的大規模生產,為我國氫能的發展提供低成本的綠氫來源。 其次,還可以考慮大力發展“治碳制氣”。用太陽光熱或核能供熱、地熱等低品位熱源,通過等離激元效應,將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學鍵同時打開,一步法合成甲烷,人工實現光合作用以制取新型天然氣能源,這項技術簡稱為“治碳制氣”。在太陽光和荒漠、荒地、荒灘資源豐富的地區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可以大規模布局建設“光合氣田”項目,源源不斷生產天然氣。據測算,規模化后天然氣運營成本可控制在約每噸1100元;東部、東南部經濟發達地區可以利用核能供熱、地熱等等并可輔之以太陽光熱來分解二氧化碳和水制取甲烷。這是一項嶄新的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技術,具有前沿性和顛覆性,發展前景廣闊。該技術能夠實現碳中和天然氣的大規模生產,補齊我國“少氣”的自然資源稟賦短板。 此外,空壓儲能式風力發電或將有助于解決目前風電面臨的問題。壓儲能式數字化風力發電(簡稱空儲風電)技術,是我國新能源領域的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實現連續發電,穩定輸出電力,解決當前新能源的波動性和間歇性問題,使分布式、穩定連續發電成為現實。每座10MW風塔的年發電量為86.4GW,內部可利用空間面積為10000平方米。 空壓儲能式風力發電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內部噪音小。它與傳統風力發電原理不同,是將風能先收集起來形成空氣壓力能儲存起來,然后輸出發電,幾乎消除了噪音影響。裝置內部形成一個巨大的空間,可以建設1萬平方米約50層的辦公大樓、生產車間或住房等??蓪⑺懔ρb備嵌入空儲風電塔,空儲風塔作為算力中心的承載主體,使算力中心成為綠電中心的有機組成部分,形成“綠電算融合”新業態,是一種新型綠色數字基礎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