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首要表現和中心內容,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也應圍繞這一核心作出創新調整。一方面,要一體推動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另一方面,產業化應用對源頭創新的牽引作用不容忽視。產業及產業鏈作為科技成果應用的載體,其在創新動能激發、深度轉型升級、要素優化配置上的成效能夠顯著反作用于科技創新的動能和模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應當加強新領域新賽道的制度供給,促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抓住引領未來發展的產業及產業鏈,持續深化融通創新、結構演化、運行治理體制機制改革。 一、聚焦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應用轉化,強化激發融通創新動能的制度供給,構建科創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改造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的源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這意味著科技創新成果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集中涌現;同時也可看到,未來技術的知識載荷、復雜度、躍遷性、理解難度都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進而,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成果應用轉化面臨著比以往高得多的信息壁壘,潛在價值高的技術成果未必能及時匹配到最優的產業資源組合。為避免創新資源錯配,一方面要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使各類創新主體空間集聚,實現科學裝置共享化、研發項目平臺化、創新鏈條共生化,提高人員交流頻率,降低達成共識的制度成本;另一方面,通過下游應用對上游研發的反饋,識別匯總小口徑產業領域的技術機會,使供需關系得以顯性化并快速傳導至源頭創新,進而向全鏈條主體發出準確的市場信號,牽引創新資本依循市場周期與技術演化分線程持續投入。 構建起新領域新賽道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須基于閉環的創新價值鏈,以投融資相協調為主線,推進科技創新金融體制改革。 一是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打造“政產學研用金”各類機構、資源、人才匯聚的高地,引導企業拓寬投融資視野和渠道,強化基于研發合作平臺的項目融資、校企聯合融資、知識產權融資,統籌推進研發支出資本化和知識產權資本化,多方獲取優質金融資源。 二是抓住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的契機,鼓勵科技創新企業以首發上市、再融資等方式進行股權融資,深化發行承銷制度改革,支持符合條件的暫未盈利的優質科技型企業上市,支持科創板做好再融資儲架發行試點,引入養老金、保險資金等耐心資本參與科創資本市場。 三是進一步發揮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在科創企業初創期的重要支持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強化投后管理和幫扶,優化私募股權創投基金退出“反向掛鉤”制度,以資金的合理流動促進技術快速迭代。 二、瞄準具有高能增長潛力的產業板塊,強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制度供給,促進增量資源優化配置和存量結構調整 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應按照產業生命周期規律,主動培育接續產業,選擇即將轉段為潛在優勢產業的部門,對其實施支持政策,向新領域新賽道集中快速導入優質資源。為確保產業政策的引導性、精準性和普惠性,選擇支持對象應重點考慮技術共性強、產業融合潛力大、數字化智能化基礎好的產業。通過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及企業數智化轉型,率先涉入新領域新賽道的企業能夠更好地控制風險,可挖潛大數據、長尾客戶等存量資源,自主式分散補償經營風險,從而促進增量優化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有助于穩定預期收益,為源頭創新解除顧慮。 優化增量資源配置和存量結構調整,須找準行業共性板塊和行業間的結合部位,采取定向支持政策,深入推進產業融合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一是推動產業政策體系及其實施手段創新,針對不同位置產業鏈環節采取差異化方案,依法依規動態調整支持力度和條件,進一步完善產業引導基金、政府性融資擔保、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科技創新券、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政策工具的實施細則,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 二是以制度供給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高質量建設數據要素市場和數字產業集群,推進數字資源全國統籌配置,構建云網融合、點線互通的算力網,圍繞數據要素加強產權歸屬、價格發現、流通分配等方面的基礎制度建設,催發企業用數智技術加快組織形態變革,優先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行業普及數智技術,拓展應用場景,擴大轉化空間,實現范圍經濟。 三是加大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制度供給,促使現代服務業與高技術產業融合發展,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對先進制造業的輔助、支撐、引領作用,在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中引入新型服務內容及形態,支持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壯大,鼓勵其加強品牌建設,健全中介服務業的信用監督體系,營造良好的服務業營商環境。 三、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強化完善調控治理體系的制度供給,塑造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交錯協同發展的運行格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宏觀調控和政府治理的目的在于維護供需動態平衡,防止經濟劇烈波動,促進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為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以國家發展戰略為主線,完善財政、貨幣、就業、價格、產業、區域等政策有機結合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勢在必行。對新領域新賽道的制度供給也應匯入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框架。堅持長短期兼容、周期內平衡與跨周期統籌,針對技術創新以及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型業態領域發展,引導其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動能交疊接續迸發,有力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還要提高安全意識,關注關鍵行業景氣循環和外部沖擊的溢出效應,防止宏觀經濟大起大落,兜牢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產業體系安全可控、國家創新體系不被破壞的底線。 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交錯協同發展,須把握宏觀微觀聯動演化規律,通過取向一致的各類政策實施,增強市場機制決定資源配置的自生能力。 一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優先滿足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的投資需求,促使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優質供給能力。 二是豐富消費端的政策手段,維護新領域新賽道的市場熱度,促進消費與流通的業態融合,支持數字化驅動傳統商業設施的場景改造,通過活躍消費來提振投資信心。 三是按照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健全區域調控機制和區際產業聯動機制,各類政策協同助力重大區域的產業體系建設,鼓勵先發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支持首發經濟并構筑推廣擴散的空間圈層。 四是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防范化解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風險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筑牢抵御外部沖擊干擾的制度屏障,加強新領域新賽道的市場預期管理機制,實現統計指標核算體系對新經濟新領域全覆蓋,建立健全專項風險預警和處置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