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人工智能“安全閥門”是當務之急我們需要以更加開放和理性包容的心態積極擁抱AI,總結人工智能發展歷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建立理性、務實的人工智能發展觀。面對AI風險,既不能因噎廢食,否定或抵制AI本身所具有的積極意義;也不能掉以輕心,忽視或放任AI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量,已成為了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我國人工智能與發達國家相比,雖然起步較晚,但我們有其獨特的政策優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是國家的政策導向和戰略部署,中央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國家多項政策和科研基金的支持與鼓勵下,經過多年積累,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后來者居上!根據《2023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報告》,中國人工智能(AI)創新指數已升至全球第二位,僅次于美國,以其帶來的深遠影響,在國際上獲得廣泛關注和認可。 在全球AI熱潮涌起的當下,我國AI熱潮較之國際更盛。在當前熱潮中,值得警惕的一種現象是,如何應對AI可能帶來一系列風險挑戰的相關研究還很薄弱。隨著AI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AI可能帶來的風險挑戰已日益凸顯,我們有必要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唯有這樣,才能讓AI更好地服務人民,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AI唯有“近憂”,AI經濟方能行遠。因此,在當前AI熱潮中,理性認識AI帶來的風險挑戰,構建“安全閥門”,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久之計。 AI“雙刃劍”的理性透視 當前,我國人工智能迎熱潮仍需理性思考,如何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是一個頗具爭論性的重要議題,作為一介經濟學者,筆者試圖運用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的理路分析解釋,旨在建言獻策。 首先,從理論邏輯上看,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以自己獨特的視角進行觀察,在《資本論》中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思想的同時,就深刻分析了科技發展的兩重性,并給予我們分析科技發展兩重性的辯證視角。馬克思指出,科技發展具有兩面性,即科技的發展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被稱為“科技異化”。并進一步指出“科技異化的根源并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科技的資本主義應用”。回首看,馬克思這一具有歷史穿透力的分析令人驚嘆!“科技異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的“科技異化”思想辯證地揭示了科技的“雙刃劍”特性,對于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進步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尤其是為我們理性認識和應對當今AI可能帶來的風險挑戰提供了科學依據。 其次,從現實邏輯上看,AI崛起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人工智能成了2024年諾貝爾獎的最大贏家,兩大諾貝爾獎的獎項均與人工智能研究緊密相連,先是物理學獎榮歸“AI教父”,緊接著化學獎的一半也頒給了“程序員”。然而,被譽為“AI教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杰弗里·辛頓教授卻發出了對AI持有深深的憂慮,震驚眾人。他表達了對AI技術快速發展的擔憂,并對AI技術潛在的風險發出了嚴厲警告,“我們必須當心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強調了應對AI發展潛在風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達龍·阿西莫格魯教授也在警示人們:對AI推動經濟增長的過度樂觀應持謹慎態度。阿西莫格魯直言,“我們正處于AI時代,但我仍然堅信,人類的生產力、人類的智慧以及廣義上的人力資源仍然是國家實現繁榮的關鍵。”并強調,“我一點也不擔心超級AI,我擔心的是愚蠢AI”。可見,AI有很大潛力,但如果錯誤使用AI會導致失去它的潛力,更重要的是,使用不當將會導致進一步不平等。阿西莫格魯的觀點提醒我們,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也要關注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杰弗里·辛頓和達龍·阿西莫格魯,不約而同地對AI發展態勢進行了深刻反思與警示,但他們并不否認AI技術的潛力和價值,也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相反,他們了解AI的巨大潛力,他們的反思與警示都是從更現實的角度出發所作的論證,旨在提醒人們: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當下,對AI可能出現的風險,必須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直面AI風險,防患于未然 人工智能的前景充滿希望,但前提是我們必須正視它可能帶來的風險挑戰,并為此做好充分準備。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中是一把“雙刃劍”,AI技術也不例外。放眼全球,近幾年,隨著AI在全球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帶來的各種風險和挑戰也日益凸顯,已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從經濟學維度審視,AI雖然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隨之在就業崗位的替代、經濟結構的調整、金融市場的變化,以及數據隱私和安全、倫理等諸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風險和隱患存在陡然上升的趨勢。例如,AI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導致低技能工人失業、勞動收入份額下降,進而拉大貧富差距;高新技術型人才爭奪戰導致壟斷,貧富分化再度加劇。在經濟領域,AI可能引發不公平競爭,形成“贏者通吃”的壟斷格局更令人不安,凡此種種,已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穩定。有研究證明,AI崛起首次出現了技術進步導致崗位減少的現象,自動化推動的失業問題可能使全球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面臨更大壓力。高盛發布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未來10年內,全球將有3億個工作崗位被AI淘汰或大幅減少,這一預測引發了許多人的擔憂。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也紛紛采取措施進行應對,但各有側重,值得一提的是,歐盟率先出臺的《人工智能法案》,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立法范例。由于從整體上看與許多專家所預期的快速、變革性進展的可能性還有很大差距,在2024年5月于韓國首爾舉行第二屆人工智能安全峰會之際,25位世界頂尖AI科學家,在《科學》雜志上共同發表了一篇專家論文,呼吁全世界應該采取更強有力的行動防范AI風險。由此可見,進一步強化全球防范AI風險措施已刻不容緩,需要全球攜手合作也刻不容緩。 著眼于我國,AI技術發展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在AI熱潮中,理性認識AI技術“雙刃劍”特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緊迫性。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過多年的持續積累,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同時面臨著不少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例如,失業問題、社會公平、貧富差距、社會隱私問題等日益凸顯,且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了影響。對此,我們只有理性地正視這些風險問題,才能在AI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積極擁抱AI帶來機遇的同時,未雨綢繆,以問題導向全面深化改革,著力破解人工智能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構建形成保障人工智能健康持續發展的制度環境。對AI可能帶來的失業、貧富差距加劇、道德倫理、隱私安全風險等問題,采取一系列更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以及法治監管,精準施策發力,防患于未然,引導人工智能應用朝著向上向善的方向發展。對此,我國作出了不少有益探索,例如,為防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被濫用和侵權,2023年,我國出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我國邁出了加快人工智能立法的重要一步。筑基未來,護航AI。試想,在AI熱潮中,如果我們對現有的成就盲目樂觀和自信,無視AI風險,將會錯失AI帶來的發展機遇,以致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其后果不堪設想! 綜上所述,我們需要以更加開放和理性包容的心態積極擁抱AI,總結人工智能發展歷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建立理性、務實的人工智能發展觀。面對AI風險,既不能因噎廢食,否定或抵制AI本身所具有的積極意義;也不能掉以輕心,忽視或放任AI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是要從多方面入手,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夠真正造福人類,而不是成為潛在的威脅。 結語 值得指出的是,人工智能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其本質的工具屬性并沒有改變。歷史經驗證明,AI技術作為一種工具,AI發展的真正風險,與人類如何使用AI密切相關。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而不取決于工具”。為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類使用AI技術的能力,才是避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潛在風險和負面影響的關鍵。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離不開AI,這是時代必然,我們要準確把握時代大勢。一個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以人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類是發展AI的硬道理。立足于國情,我國作為世界人工智能大國,擁有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在AI發展中彰顯制度優勢,更好地發揮有為政府作用。“人工智能+”首次寫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是一個最大亮點,標志著人工智能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正加大人工智能發展的統籌規劃力度,以推動AI從高速發展走向高質量發展,引導AI技術朝著更加有益于人民和社會方向前進。鑒于當前我國在全球眾多追趕的國家之中,AI發展呈現驚人的潛力與實力,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堅信,在全球人工智能的激烈競爭的賽道上,我國將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AI發展之路。在21世紀創造“中國AI”向善而行、造福人類、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中國奇跡”,為引導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實現人類共同目標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