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五個“必須統籌好”的規律性認識,為做好經濟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是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命題,將引領解決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決定經濟發展的長期潛力推動經濟行穩致遠,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一、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關系的實踐意義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在于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水平具體反映為經濟質量和經濟總量兩個方面,而非一個方面。這就意味著,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才能更好更快積累充足的物質財富,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一,是實現既定發展目標的客觀需要。黨的二十大作出現代化建設分兩步走的總的戰略安排,提出第一步到2035年的總體目標。其中的經濟發展目標既包括總量指標,也包括質量發展目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等指標要如期達成,必須保持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增長,不斷做大經濟總量,這屬于“量”的范疇。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等目標要成功實現,需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轉換發展動能、優化經濟結構,這從根本上屬于“質”的范疇。同時,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只有在更長時間內保持經濟總量的合理增長,做大總量,才能為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推動社會公平提供資源保障,完成民生改善的目標任務。發展目標由總量指標和質量目標共同構成,實現發展目標同樣要求經濟量質齊升。

第二,是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是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的綜合式發展,不是不要做大總量,而是要在質量效益提高的基礎上做大總量,總量擴張本就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組成部分、題中應有之義。確保經濟行穩致遠,既具有階段性特征,也有長期性、可持續性要求,不僅要采取做大總量的方式方法,更要通過提升質量的路徑途徑。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創新驅動發展解決的是發展動力、增長方式、生產效率等方面的問題,推動作用和影響效應大小仍是基本考量和必要度量之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高產業層級和發展質量是根本之策、長遠之計,但也要體現在擴大產業規模、創造更多的產業價值和產業財富上。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更是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相統一、共促進的高質量發展有效策略。

第三,是積極應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迫切需要。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更加迫切要求統籌好質與量的辯證關系。只有做強做大自身實力,才能更好應對外部競爭和風險。無論是應對外部風險,還是破解國內困難,都要堅持提質和擴量并舉,進一步推動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強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協調互促,強化經濟增長和就業發展相互促進,以量的積累激發質的突破、質的提升驅動量的擴張,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二、經濟發展中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辯證關系

經濟發展是質量與總量的有機統一。作為經濟“一體兩面”的兩大長期主題和動態變量,質量和總量彼此交融、相互促進,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統一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

首先,基于深刻的量變質變理論邏輯。作為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之一,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對立統一規律的形勢和狀態。在內部矛盾的推動下,事物的發展過程始于量變,當量變累積至某一臨界點時則轉變為質變,導致舊質的事物演變為新質的事物。隨后,在新質的基礎上,新一輪量變又將啟動,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了事物不斷發展的無限循環。量變質變規律作為事物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同樣適用于經濟發展進程。

其次,統一于經濟發展全過程。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我國經濟發展也要遵循這一規律。經濟發展中的“量”表現為經濟規模、增長速度等,經濟發展的量變是指經濟規模以一定的增速實現持續擴張。而經濟發展中的“質”則表現為經濟結構、經濟效率等,經濟發展的質變主要是指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效率提升。經濟發展是資源消耗的過程,量變過程造成的資源不斷消耗加劇資源的稀缺性,要維持經濟總量持續擴張只能更多通過提高效率來實現;而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又往往形成發展新的增長動能和市場活力,為進一步規模擴張提供強大動力,進而完成一個經濟周期。簡而言之,經濟發展的量的持續增長和積累為質的突變與提升打下基礎,而質的提升又推動量在新的更高水平和層級上實現持續擴張。

最后,均衡于相互作用的動態演化。提質擴量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從長期看力求系統基本均衡,從具體階段、具體時段看,質與量并非等而視之,表現為不同階段、不同時段對提質或擴量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充分反映了這一動態演化過程。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從“有沒有”轉為“好不好”,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質成為主要任務,創新成為第一動力,質與量的均衡發展是在質量躍升基礎上的更高層面的均衡發展。

三、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統籌路徑

統籌提升質量與做大總量是一項關乎全局的系統工程,需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優化經濟結構以及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等戰略舉措,推進多層面平衡、多要素統籌、多領域協調,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第一,在宏觀經濟層面平衡“提質”與“擴量”,確保經濟行穩致遠。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尤其是代表新質生產力的高新技術領域保持快速增長,但也面臨經濟總量擴張增速放緩、動能不足的壓力,突出表現在部分供給效率下降、消費相對不足等方面,并影響社會預期和市場信心。這就需要更好地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戰略相結合,在提高新質生產力對經濟發展貢獻度的同時更加注重擴大有效需求,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著力穩外貿、穩外資,保持供求基本平衡,維持總量擴張不失速、質量提升不停步。

第二,在技術創新層面統籌引領型技術與應用型技術,全面推進創新驅動發展。高質量發展既要求在引領型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以占據制高點,為提升經濟質量獲取更大空間,這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所在;也有賴于技術水平相對較低但擁有廣泛應用場景的應用型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為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的經濟總量擴張創造更多機會,這也是可持續創新的重要條件。再者,中國式現代化以人口規模巨大為特征之一,各類人力資源之間存在差異,需要有不同層次的技術與之相匹配,實現“質”和“量”在更高水平、更高效率上的協同并進。

第三,在產業層面兼顧新興產業培育與傳統產業升級,提升整體產業規模能級。產業是經濟質量與總量的重要形態和載體,提質擴量既要提升產業層級,又要擴大產業規模。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既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培育未來產業,搶跑細分領域新賽道,推動經濟質量整體提升和經濟增量迅速壯大,增強經濟持續增長的后勁和韌性,也要加快推進存量規模巨大的傳統產業數智化、綠色化轉型,特別是具有市場潛力的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補齊“大而不強”的短板,穩住經濟總量“基本盤”,避免總量增長受到沖擊,確保經濟量質齊升、平穩轉型。

第四,在市場層面提高市場體系的統一性與有效性,促進要素資源高效配置。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消除制約要素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更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市場流通效率乃至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數據、技術等新型要素市場在國民經濟循環及提質擴量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果傳統要素市場建設的關鍵在于打通堵點、避免分割,那么,當前新型要素市場建設的重點是盡快形成體系。建立新型要素市場國家標準,制定產權確認、評估標準、運作機制等一系列制度規范,構建全國各地統一、線上線下協同、境內外市場銜接的新型要素市場體系。

第五,在政策層面增強各方面政策的系統性與精準性,推動多目標協調發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強化經濟政策與社會發展、生態發展等政策的統籌謀劃,在深刻把握三者有機聯系的基礎上精準施策,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構建經濟發展新空間、居民生活品質、生態環境質量相互促進、系統推進的新格局。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發展水平、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有差別但相統一的錯位發展政策,推動各區域更具針對性地提質擴量,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逐步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效率上統籌推進提升質量與做大總量。



分享到:
亞太中金
24小時服務熱線
010-67085880
關于我們                公司動態                業務領域                       聯系我們
區域產業生態規劃
產學研產業園規劃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桃| 马龙县| 将乐县| 如东县| 屏东市| 凤庆县| 庆元县| 大埔区| 嵩明县| 大丰市| 甘肃省| 颍上县| 瓮安县| 和林格尔县| 开远市| 邢台县| 台前县| 阿图什市| 邹平县| 青海省| 鸡东县| 天等县| 东光县| 铜山县| 祁阳县| 大方县| 芷江| 富裕县| 会同县| 田林县| 八宿县| 商洛市| 泊头市| 盘锦市| 灵璧县| 亳州市| 景德镇市| 桂林市| 龙陵县| 贞丰县| 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