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痛點卡點,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銀發經濟是一個多元化的產業體系,是未來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建議優化產業頂層設計,推動實現“銀發紅利”;強化數字科技賦能,疏通服務“供給堵點”;建立質量監督平臺,打擊消費“坑蒙拐騙”。 2024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銀發經濟。 早在2022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要積極推進銀發經濟發展。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發展銀發經濟,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這為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結合老齡化發展規律,現階段我國銀發經濟主要指圍繞衣食住行、文教娛樂、醫護康養等為老年人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供給、消費以及衍生的經濟活動的總和。發展銀發經濟不僅有助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而且有助于穩定和擴大就業,提升老年人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品質。 一、當前銀發經濟的主要產業和賽道 根據人本主義需要理論,老年人的主要需求維度分為生存和關系需求,可以進一步具體化為生活照料類需求、健康醫療類需求和精神需求。以此類需求為導向,當前我國銀發經濟的主要產業和賽道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養老服務行業。2023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指出,到2025年,基本健全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在當前人口轉型的背景下,家庭結構微型化已成為顯著特征,加上失能老人的比例不斷攀升,社區養老和專業養老機構的需求會顯著增加,將為養老護理、醫療保健、養老地產等養老服務產業的興起提供市場基礎,其所蘊含的就業機會和經濟規模必將是巨大的。 二是養老金融板塊。為了激發銀發經濟的活力,必須致力于為老年人提供便利、安全、普惠的金融服務。養老金融板塊主要涉及與養老相關的保險以及銀行金融產品,比如長期護理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以房養老產品等。保險業和銀行業如何發揮金融資源配置功能,開發與養老相適應的保險、基金、理財等新產品,以滿足老年人多元化資產管理需求和支持養老產業發展,是發展銀發經濟應對老齡化的重要著力點。 三是老年文娛消費。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量閑暇時間,他們的人生狀態也面臨巨大轉變,從以前的以家庭為先、壓抑自我需求逐漸切換到退休后的“解放自我”,由此產生更多的“自我解放型”消費需求,這些都是養老旅游、老年教育等老年文娛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 二、制約我國銀發經濟發展的瓶頸和問題 銀發經濟是一個多元化的產業體系,是未來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但目前我國銀發經濟尚處于初級階段,主要面臨以下發展瓶頸和問題。 第一,從產業定位來看,研究和認識程度不深入。 關于銀發經濟的研究,國內學者主要聚焦于分析探討其必要性和重要意義、行業發展趨勢等,缺乏對銀發經濟的核心內涵、行業類型、統計規則等方面的科學系統界定,常與老齡事業、養老服務、養老產業等形成混淆不清的關聯,導致各級政府的相關扶持政策力度不夠。同時,企業因認知不夠深刻,以及對老年市場的發展前景缺乏足夠了解,難以滿足老年人消費升級的需求。概言之,銀發經濟尚未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產業體系,其相關政策也未形成合力,制約了我國銀發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第二,從產業結構來看,產品和服務供需不匹配。 銀發經濟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其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聚焦于食品、服裝和醫療保健品等領域。由于大多數銀發經濟企業都是小型企業,其研發投入有限,研發能力不足,導致老年產品技術不過關、口碑差等問題。此外,部分企業更多把目光集中在養老和醫療等方面,對于老年人的文化、娛樂以及交往等需求并沒有給予足夠重視。 第三,從產業安全來看,欺詐現象導致顧慮較多。 由于老年人自身經濟狀況相對較差、認知水平相對不高以及缺乏必要的金融理財常識,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欺騙與誘導。在此情形下,采取防范老年人遭遇金融欺詐的有效措施至關重要。2021年6月,原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于警惕“投資養老”“以房養老”金融詐騙的風險提示》,指出老年人群受騙現象較為嚴重,尤其是一些老人因為缺乏相關專業知識而被騙后,又因不了解詐騙手段,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 三、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優化產業頂層設計,推動實現“銀發紅利”。 一是圍繞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展開調研,科學合理界定銀發經濟內涵、外延及發展重點,同時,制定詳細的老年實物和服務產業目錄。二是優化產業頂層制度設計,頒布銀發經濟發展配套政策,包括財政補貼、信貸優惠、稅收政策、保險營銷等。具體來講,建議發放“老年綜合優惠卡”,在子女和老人充值基礎上,給予一定程度的財政補貼,用于消費老年實物和服務產業目錄清單上的各類產品;建議加大對老年創業扶持力度,給予老年人創業貸款和投資企業稅收優惠,同時,開發保險產品保障相關風險,打造“創業綠色通道”,使有意愿的老年人有條件創業;建議給予乘車優惠,老年人在機場、火車站等可憑借相關證明享受免費擺渡車服務直接送上交通工具,外出旅行歸來可享受折扣或免費乘車送到家服務,同時,非高峰期可享受地鐵打折、火車、飛機打折優惠,打通老年人出行“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議給予老年人購買保險補貼,開發政策性長護險、老年保險、房屋抵押貸款保險等相關產品,進而覆蓋接受養老服務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以提振消費。 第二,強化數字科技賦能,疏通服務“供給堵點”。 運用數字化管理、遠程醫療和遠程健康監護等技術,適應社會對養老服務的多元化需求。比如美國研發的一款智能咨詢手機,提供一鍵緊急救援功能和全天候注冊醫生或護士接入權限,同時,還安裝了“血壓追蹤”和“用藥貼士”等軟件,幫助用戶在需要時選擇合適的藥物。參照此類產品,建議優先考慮開發第三方服務平臺App或相關第三方機構協調滿足老人的各種需求,若子女不在老年人身邊,可向其子女主動報告老人身體情況,同時,可協調護理機構進行上門服務、收費等。另外,根據老年人文化娛樂休閑的需要,結合老年人生理特點及消費心理,可嘗試開發“銀發+森林康養”“銀發+游學”等多元化體驗式主題旅游產品。 第三,建立質量監督平臺,打擊消費“坑蒙拐騙”。 市場監管部門應建立信息監督系統,加強“黑名單”機制,確保銀發經濟產業鏈中老年人的財產安全,對那些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欺騙老年人錢財的商家,采取常規化檢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監督,并加大懲罰力度。同時,建立信息舉報和監督機制,制定專項整治方案,積極推動對老年人提出的問題及時反饋,有效約束經營主體的行為,為銀發經濟營造安全健康的消費市場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