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深三地金融科技區域效應顯著,出海企業注重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1月10日,畢馬威中國發布《2024金融科技企業雙50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在城市和地域分布方面,京滬深三地優勢明顯,眾多優秀企業集聚于此,形成強大的金融科技產業集群。同時,長三角、粵港澳和京津冀城市群企業占比達92%,區域協同發展效應顯著。從技術要素來看,人工智能占比首次超過大數據位居第一,且相關細分技術要素占比靠前,反映出在生成式AI(人工智能)崛起背景下企業加大AI布局的結果。此外,高比例的企業技術人員占比和較長的企業成立時間,也表明行業愈加注重技術積累和經驗沉淀。 畢馬威中國客戶與業務發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表示,大數據、AI等前沿科技滲透將引領金融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通過數據驅動決策、跨領域創新協作,以及創造更多高附加值崗位,優化資本、技術、勞動、管理等各要素配置效率,促進企業和全社會整體生產力的顯著提升;例如,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金融投資持續傾斜,金融政策支持下的金融科技創新優化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必不可少。 報告同時顯示,從資本市場規劃來看,七成企業未來有IPO計劃,境內和中國香港是主要上市目的地,多數企業把未來3—5年作為上市的黃金窗口,蘊含著企業深思熟慮的戰略考量。 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金融業主管合伙人張楚東表示,過去一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發展,驅動金融科技從創新金融產品、優化金融服務,以及加強風險防控等方面為金融“五篇大文章”賦能。 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黃艾舟表示,金融科技發展趨勢將圍繞著幾大關鍵領域展開,包括金融大模型的落地挑戰與應用探索、可信數據空間建設、金融安全防護技術理念的升維、金融科技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加速,以及金融科技在利潤提升和科技投入上的實效性。 報告指出 ,金融科技企業出海熱情持續高漲,出海目的地不斷拓展,模式也向縱深發展。多數受訪企業已計劃“走出去”,從東南亞、中國香港等地逐漸延伸至南美、中東和東歐等市場,業務領域也從傳統金融服務拓展到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在經營方面,金融科技企業更注重現金流和利潤,投資人對企業穩健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增加,促使企業從規模擴張轉向注重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 報告還強調,金融科技不僅對數據要素的價值實現起到了促進作用,還在數字人民幣的發展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技術研發、場景創新和全鏈條賦能等方面的支持,極大地促進了金融服務質量與效率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