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路徑探析強國必先強農,強農方能強國。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指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強調,“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 堅持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已經成為新時代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傳統,也是新征程上我們黨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部署。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根本要求。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我們必須深刻領會這一戰略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堅持加強“三農”工作重點,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要求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我們“三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通過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戰略,以有限資源解決了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全體農民擺脫了絕對貧困,一個都不少地全面步入小康社會。黨的二十大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要求未來五年“三農”工作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這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圖。黨的二十大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外出考察就去了陜西延安、河南安陽調研鄉村振興,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統籌落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重大任務和重要舉措。 堅持依靠產業發展,不斷增強內生發展動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為做好脫貧地區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設立5年過渡期,從而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從解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為重點轉向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緊緊圍繞產業就業兩方面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細化落實過渡期各項幫扶政策。努力增強脫貧地區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提高鄉村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持續提升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扎實推進美麗宜居的鄉風文明和鄉村建設,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逐步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分類幫扶長效機制,從而促進實現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國農民平均水平的發展目標。 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把農業建設成為大產業,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我國農業是近兩億人就業的產業,農村是近5億農民居住的家園,只有把農業建成大產業,廣大農民才能安居樂業,才能真正實現幾億農民整體邁向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數據顯示,2015—2022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從75.19提升至77.90,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擦亮農業發展的綠色底色,持續推進建設農業強國是重要的支撐點和著力點。只有不斷將農業產業做大做強,農產品供給才有保障,物價穩定、人心安定。只有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堅持產量產能一起抓、數量質量一起抓、生產生態一起抓,才能不斷增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性。 堅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和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一以貫之地體現了我們黨對鄉村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回應了億萬農民對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 加強“三農”工作作風建設,大興調查研究是鄉村振興的基本要求。當前,如何把農業大國建成農業強國,重點和難點任務仍然在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后,迎來了鄉村全面振興的重大機遇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因素增多,鄉村振興改革發展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和各種風險挑戰,困難和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在鄉村大興調查研究,是密切聯系群眾、為民辦事的基礎。只有調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農民的急難愁盼;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才能了解和發現鄉村基層的智慧。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只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把握鄉村發展變革和治理要求的特點和規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 堅持用好示范經驗,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實踐 學習好運用好“千萬工程”示范經驗。“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的創新工程,是實實在在給廣大農民帶來好處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目前,浙江90%以上的鄉村已經建成新時代美麗鄉村,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持續提高和改善,城鄉居民收入比連續10年呈縮小態勢。借鑒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從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充分激發農民扎實邁向共同富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60年前,浙江楓橋干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重點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緊緊扭住做好群眾工作這條主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當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情況復雜任務繁重,廣大“三農”工作者要繼續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在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方面,強調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充分發揮共建共治共享在基層的作用,把準群眾訴求,抓緊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及時解決基層群眾的困難和矛盾。 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在夯實農業產業、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基礎上,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分步驟分階段扎實穩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很大,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尤其是地區、城鄉、收入差距還比較明顯。這就要求我們加快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堅持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增強區域交通互聯性、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從而逐步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讓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口共享發展成果,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得上,使共同富裕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