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編者按 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發展新質生產力逐漸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當前,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為各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也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也在各個領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 多地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 閱讀提示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重要動力?!吨袊鞘行沦|生產力發展報告2025》指出,城市群在新質生產力的培育上呈現多樣性,長三角城市群在前100名城市中占據15席,顯示出其強大的整體實力。在東北地區,《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背景下能源電力行業推動遼寧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策略研究報告》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東北振興的關鍵。東北地區在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上具備戰略區位、豐富資源、深厚工業基礎和強大教育科研實力等優勢。報告強調,遼寧應聚焦航空產業、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點領域,實施“補鏈、延鏈、升鏈、建鏈”策略,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以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北京高質量發展藍皮書:北京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強調,數字新質生產力將為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報告提出,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可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促進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模式。此外,數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還將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中國城市新質生產力發展報告2025》: 各城市群在新質生產力培育上呈現多樣性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課題組日前發布《中國城市新質生產力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分攸c剖析了新質生產力對城市的影響因素及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驗證了不同要素集聚水平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同時,《報告》還探討了新質生產力與城市韌性之間的相關性,為城市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升綜合競爭力提供了科學依據。 《報告》指出,在新質生產力排名前100的城市中,三大城市群共有26個城市脫穎而出,其中長三角城市群占據了15席,展現出較強的整體實力。珠三角城市群平均城市新質生產力水平高于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顯示出其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的領先地位。同時,在排名前20的城市中,三大城市群均有城市入圍,并呈現出不同的集聚特征,這體現了各城市群在新質生產力培育上的多樣性和競爭力。 《報告》還重點關注了京津冀地區及北京市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歷程。京津冀地區近五年來的發展情況呈現出內部差異。2024年,北京市的新質生產力水平位居首位,天津市緊隨其后,而河北省各地市相對較低。值得一提的是,廊坊市等部分城市在五年間的排名進步顯著,顯示出這些城市在新質生產力培育上的強勁動力和潛力。北京市歷年發展水平呈現穩健上升趨勢,2010年—2018年平穩增長,2019年實現顯著躍遷,2020—2024年則維持在較高水平并小幅波動,展現出持續穩定的發展態勢。 《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背景下能源電力行業推動遼寧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策略研究報告》: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需要新質生產力引領 國網遼寧電力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和人民數據研究院聯合編制的《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背景下能源電力行業推動遼寧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策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 當前,東北全面振興面臨新的重大機遇,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東北振興的關鍵發力點?!秷蟾妗氛J為,東北地區在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上,擁有戰略區位突出、自然資源豐饒、工業底蘊深厚、教育科研實力強等優勢。此外,新質生產力的破題點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東北維護“五大安全”,須有“新質”護航;二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需向“新質”要新;三是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落地,需要“新質”引領。 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報告》深入剖析了遼寧航空產業、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化工及鋼鐵等行業的現狀,通過數據分析,梳理呈現各行業的發展態勢。當前,遼寧實施“補鏈、延鏈、升鏈、建鏈”策略,聚焦四大萬億級產業及多個產業集群,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強化沈陽、大連“雙核”引領,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同時,對比遼寧、安徽、湖北、河北、河南、山西六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規劃與布局,遼寧應在科技創新、產業集群化、錯位發展及制造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地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報告》在建議部分提出,在探索遼寧能源電力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策略路徑中,兩大核心舉措尤為關鍵。首要之舉在于,依據遼寧能源領域的技術稟賦、發展現狀及應用需求,構建一套集基礎性、前瞻性與顛覆性技術于一體的新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其次,優化清潔能源產業布局,加速氫能產業的培育與發展,以促進清潔能源產業鏈的全面升級。同時,還需匹配全社會電力需求與新能源發電供給,確保能源結構轉型的平穩過渡。 《北京高質量發展藍皮書:北京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 數字新質生產力 將為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聯合發布了《北京高質量發展藍皮書:北京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據悉,《報告》由總報告、專題報告、戰略報告3個部分共9篇報告組成。 總報告梳理了2023年北京高質量發展相關政策進展、基本成效與困難挑戰,以高質量發展內涵為理論基礎構建分析框架和數理模型,基于效率、效益、效益協同三維邏輯,從經濟、社會、生態、創新、文化、治理6個維度構建共73個二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分析評價了2013年—2022年北京高質量發展的水平,比較分析了2022年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50強的發展水平與相對優勢。 戰略報告的主題為“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前瞻新質生產力這一高質量發展在新時期的重要議題,戰略報告從創新視角分析了新質生產力的要義、核心要素和創新發展路徑,提出了北京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若干戰略,從制度視角明確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要性、困難挑戰和對策建議,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所要把握的若干關系。 《報告》指出,數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為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一方面,培育新質生產力能夠推動首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創新驅動的高效率發展模式。還能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確保新能源汽車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大力推動電機、電池、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產業鏈供應鏈完善。另一方面,數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促進首都經濟實現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可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加速推動未來產業優化布局,打造“專精特新”企業優先發展戰略,督促平臺經濟競合發展、合作共贏,加速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構建競爭有序、充滿活力的創新環境。 多領域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 閱讀提示 依托前沿技術與創新機制,當前多領域持續加速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近期發布的《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就業趨勢報告》指出,作為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中的典型代表,“紫領”人才正成為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的重要力量。這一群體介于傳統“藍領”和“白領”之間,具備較高的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預計到2035年,“紫領”人才的需求將超過3100萬人。報告還強調,隨著智能制造業的發展,“紫領”人才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吸引力應得到提升,建議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024新質生產力趨勢與實踐研報》則總結了工業企業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十大特征與趨勢,包括傳統產業加快轉型、數實融合、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等,顯示出產業結構優化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德勤中國發布的《2024德勤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及明日之星報告》指出,企業提升新質生產力面臨著來自人才、資金、市場接受度、數據等多方面的挑戰,但在當前智能時代,企業需處理好短期盈利與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平衡,同時加強AI人才培養,推動技術應用。 《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就業趨勢報告》: “紫領”人才正成為帶動制造業轉型的排頭兵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日前發布《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就業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贩治觯白项I”是介于傳統“藍領”和“白領”之間的特殊職業群體,他們在智能制造業企業擔任班組長、技術員和質檢員等,既擁有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備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推動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作為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中的典型代表,“紫領”人才正在成為帶動制造業轉型的“排頭兵”。 《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紫領”人才總需求約為2500萬人,而隨著我國產業升級速度加快和智能制造業蓬勃發展,未來十年“紫領”人才總需求將保持增長態勢,到2035年或超3100萬人。《報告》還預測,“紫領”職位對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的需求將從2022年的28%增至2035年的57%。 《報告》提出,“紫領”人才通常具備多個典型特征,包括以生產一線為主要工作場景,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具有廣闊的職業成長空間,并擁有較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隨著人機時代加速到來,作為兼具管理創新能力和技術操作能力的“交叉型”人才,“紫領”群體在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中展現出更強勁的韌性和抗沖擊力,難以被自動化取代。相反,AI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和賦能,將進一步鞏固“紫領”在智能化體系中的優勢地位。 伴隨產業結構升級,國內制造業領域對“紫領”人才的需求會不斷擴大。大力培育“紫領”人才,也是推動我國制造業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的必然之舉。要聚焦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與人才鏈的融合,促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推動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全面推進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完善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提升“紫領”人才的社會地位與職業吸引力,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要重視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為“紫領”人才提供實踐鍛煉和技能提升的機會。 《2024新質生產力趨勢與實踐研報》: 工業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 呈現十大特征與趨勢 日前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工業論壇發布了《2024新質生產力趨勢與實踐研報》。《2024新質生產力趨勢與實踐研報》總結了工業和信息化企業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呈現的十大特征與趨勢。 具體來看,十大特征與趨勢可總結為: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數實融合呈加速趨勢;工業企業梯度培育發展政策作用正在加快釋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呈加速趨勢;特色產業集群加快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呈加速趨勢;包括重大技術裝備在內的各類勞動資料加快迭代升級,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呈加速趨勢;工業創新包括顛覆性創新不斷開辟生產活動的新領域新賽道新場景,拓展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呈加速趨勢。 十大特征與趨勢還包括生產組織方式加快向平臺化、網絡化和生態化轉型,全產業鏈供應鏈的價值協同和價值共創呈加速趨勢;多主體、多層次、多形式的創新中心加快成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呈加速趨勢;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快內化于企業管理體系,工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呈加速趨勢;一批高技術制造業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不斷磨礪工匠精神,追求價值創造和對股東及社會的回報,中國資本市場的源頭凈化呈加速趨勢;一批新型全球化企業家加快“出?!保爸袊圃臁眹H化呈加速趨勢。 《2024德勤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及明日之星報告》: 企業提升新質生產力面臨多方面挑戰 德勤中國日前發布了《2024德勤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及明日之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企業三年累計營收增長率的平均值為588%,相比2023年有所下降。在營收規模上,收入在5000萬元—1億元的企業數量增長較快,占比達到30%,高于去年的24%。從地域分布上,北、廣、深的集中度達到70%。 報告顯示,在行業分布上,生命科學領域在近三年內的比重逐年攀升,達到了36%的占比,這一增長使其首次超越了軟件行業與硬件行業,位居榜首。中國50強企業涉及的二級領域廣泛,呈現多元化格局,這主要是因為隨著AI技術的發展,其在芯片研發、智能駕駛、醫療診斷、智能制造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部署與應用。 德勤中國高成長項目全國主管合伙人趙錦東介紹,科技企業持續重視研發,企業研發投入占比不斷提高,超過半數的企業都選擇投入在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中。同時,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與自動化也成為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時所選擇的熱門領域。 “企業提升新質生產力面臨著來自人才、資金、市場接受度、數據等多方面的挑戰,同時還需要考慮短期盈利與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平衡?!壁w錦東表示,企業要加強AI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要積極推進AI大模型在業務場景下的深度應用,做到“逐新求質”。在當前智能時代,企業要做好AI戰略布局并實施創新商業模式,利用數字化底座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加強研發和創新生態建設。同時還可以將可持續發展融入到企業的核心業務流程,在全球視野下,憑借高質量“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