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未來產業發展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代表著科技和產業長期發展的方向,能夠對國民經濟形成重要支撐和巨大的帶動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當前,我國發展未來產業有何優勢和挑戰?未來又將如何發展未來產業?為深入剖析我國未來產業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本期“中時深度”采訪了多位產業鏈企業代表和行業專家,深入探討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的現狀、短板與不足,并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以期推動未來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未來產業的發展不僅關乎當下的產業升級質量,更關乎長遠的經濟發展潛力。因為“今天”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可能就是“明天、后天”的支柱產業。誰能夠搭上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快車,誰就能掌握競爭優勢和發展主動權。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未來產業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這不僅體現了國家對未來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更是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布局。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當前,這些產業正處于孕育萌芽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未來有望梯次發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全球主要國家都在積極布局未來產業,以搶占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我國也不例外。2024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發布《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 未來產業的發展不僅關乎當下的產業升級質量,更關乎長遠的經濟發展潛力。因為“今天”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可能就是“明天、后天”的支柱產業。誰能夠搭上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快車,誰就能掌握競爭優勢和發展主動權。 政策支持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推動力。2024年,“未來產業”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標志著其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的高度。2025年,未來產業再次亮相政府工作報告,這不僅體現了決策層的前瞻眼光,更釋放出了后續加力發展的信號。 政策的扶持并不僅僅局限于資金上的投入,而是涵蓋了產業布局的優化、技術研發的推動以及應用場景的拓展等多個維度。例如,北京、上海、廣東等十余個省市出臺了支持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為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技術創新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以具身智能為例,這一領域涉及人工智能與物理實體的深度融合,賦予了機器人等設備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約53億元,同比2024年實現翻倍增長;到2029年,這一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50億元,占全球總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 在量子科技領域,我國也取得了顯著進展。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技術的突破,為未來信息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例如,合肥在量子科技領域的布局,使其成為了國內量子科技的重要高地。 6G通信技術的研發也在加速推進。6G不僅將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還將實現更廣泛的物聯網連接。我國在6G技術的研發上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多個城市陸續開展了6G技術的試驗和應用。 市場前景讓未來產業有無限可能。未來產業的市場前景廣闊,有望推動各行各業的創新和發展。例如,在生物制造領域,京、滬、深、津等城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在量子科技領域,合肥與京、滬鼎立;在具身智能領域,京、深、滬、杭比肩;在6G領域,京、深、寧、滬并立。這些城市在未來產業的布局中已經占據先機,成為領跑者。 除了上述領域,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憑借市場規模、供應鏈、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國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進入發展快車道。例如,DeepSeek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代表了一批中國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崛起,并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的普遍應用。 盡管未來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但其前行之路仍面臨諸多挑戰。在技術研發方面,相關產業雖然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但仍有許多關鍵技術難題亟待攻克。在資金投入方面,未來產業的前期研發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用于基礎研究、設備購置、人才培養等。而且,由于技術的不確定性和市場的不成熟,從投入研發到實現商業化盈利,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這對企業和投資者的資金實力與耐心都是巨大考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資本的進入。 人才短缺也是未來產業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未來產業的前沿性和交叉性,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既需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又要掌握跨學科的綜合技能。然而,目前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尚不完善,高校和職業院校在相關專業設置、課程安排上還無法滿足市場對未來產業人才的需求。此外,法律法規與監管體系的滯后也給未來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風險。隨著未來產業的快速發展,一些新的法律和倫理問題逐漸凸顯。 未來產業的發展是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歷史經驗表明,未來產業的集中孕育期往往是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調整的時期。若不積極把握,后續追趕競爭對手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和更高的成本。 當前,中國未來產業的崛起得益于多方面的系統性優勢,但要持續領航未來產業的“深水區”,還需構建起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攻關、產業轉化、金融支撐、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環,加快構建與創新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市場環境。同時,還要保持耐心與長遠眼光,堅持久久為功。因為在這場沒有終點的競賽中,唯有保持戰略定力、深化改革開放、激活創新基因,才能在未來產業革命的廣闊天地中開辟出新的航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