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內卷式”競爭首要在于擴大發展空間破解“內卷式”競爭的根本之策,首要在于為企業和社會資金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其次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行業質量效益;再次是不斷提高政府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及時有效遏制各種“內卷”行為。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主動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內卷式”競爭。從2023年底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首次提出部分新興行業存在“內卷式”競爭,到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再到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都要求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央決心的不斷強化以及治理“內卷式”競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內卷式”競爭是行業內過多企業為了生存,相互之間展開的手段復雜細微、程度不斷加劇、結果不斷惡化的競爭。“內卷式”競爭已蔓延到我國不少新興行業,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理,將會嚴重影響我國技術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內卷式”競爭的主要危害和影響 從微觀層面看,“內卷式”競爭不利于企業發展,也損害消費者利益。對企業而言,瘋狂的價格戰等無底線的競爭,會大幅壓縮利潤空間,嚴重影響企業的研發創新和長遠布局與發展。過低的價格也會倒逼企業壓縮必要的生產成本、降低產品質量,對企業的形象造成不良影響。對消費者而言,暫時的“內卷式”競爭可能會讓消費者享受一波低價福利,但長期持續的“內卷式”競爭,特別是當市場價格低于成本價格時,將會嚴重影響產品質量,損害消費者利益。因為沒有企業能夠承擔長期虧損,必然會犧牲質量壓縮成本,特別是一些小企業,為了在“內卷”中生存下來,甚至會出售一些假冒偽劣產品。 從中觀層面看,“內卷式”競爭會破壞行業生態,抑制新興產業發展。“內卷式”競爭會導致行業利潤大幅減少,影響行業的升級發展,造成整個行業發展后勁不足,破壞行業的發展生態,特別是不正當、非法的“內卷”會對經濟發展環境造成惡劣影響。此外,也會影響供應鏈的安全。在“內卷式”競爭中,產業鏈中下游和外圍的弱勢企業將承受更大壓力,這些企業的倒閉將會造成供應鏈斷鏈。對于新興產業來說,“內卷式”競爭的危害也是巨大的。當前,我國一些新興產業在國際競爭中已形成較強的競爭力,但在發展過程中,尚未完全發展成熟。“內卷式”競爭逼迫這些企業不得不進行價格戰,企業利潤被大幅壓縮,減少了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提升質量和競爭力的機會,為未來進一步發展埋下了隱患。 從宏觀層面看,“內卷式”競爭扭曲市場,浪費資源和影響創新發展等。“內卷式”競爭對市場機制的破壞是多方面的。“內卷式”競爭不考慮成本、供需關系,肆意壓價,扭曲了價格機制。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競爭應當是有序的,是在合理范圍內、遵循公開透明規則和標準的競爭。“內卷式”競爭違背規則,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秩序。扭曲的價格導致供求機制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市場的扭曲,造成市場失靈,無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內卷式”競爭迫使地方政府和大量社會資金投入發展前景較好的新興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重復建設,浪費社會資源。此外,“內卷式”競爭在產品的細枝末節上大做文章,不愿在核心技術創新上下功夫,如果這類情況不能得到及時改變,將會抑制整個社會的創新活力。 “內卷式”競爭的主要表現形式 第一,表現為過多競爭者(企業)追求有限的市場份額。在鋼鐵、機械、水泥等傳統行業,主要表現為市場容量在縮小甚至明顯縮小,但行業企業數量變化不大甚至有增長。而對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新興行業來說尤為明顯,由于這些行業發展前景較好,其他行業的企業大量轉行進入這些行業,一些地方政府在布局產業時,也都選擇這些行業,導致大量的資本等要素蜂擁地涌入,企業數量(產量)快速增長,而市場容量卻明顯有限。高盛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包括光伏面板、鋰電池等新興行業在內的五大行業的產能總和,已經超出了全球市場的實際需求。其中,2024年我國光伏面板的產能已高達全球需求的1.9倍。 第二,表現為競爭主要是在一些不重要的細節上做文章。當前,“內卷”的方式越來越多,但基本不在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上去競爭,而是在一些不重要的 細節上加倍付出。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不僅“卷”價格,而且卷營銷、卷配置、卷售后、卷銷量榜單等。其中,卷銷量榜單就是一個典型表現。在汽車行業中,“銷量榜單”對企業和消費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汽車品牌、受歡迎程度的象征,更是消費者購車時的重要參考。為了提升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不少企業開始在“銷量榜單”上做文章,有的改變發布周期,但更多的是通過使用大量的定語做前綴,做出了大量的細分市場的“榜單”。 第三,表現為競爭激烈程度不斷加劇。最突出的表現是價格戰,一些企業無視產品成本、供需等實際情況,為了搶占市場份額、確保市場地位,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硬靠資金優勢“卷”死對手。此外,就是采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有的企業不愿意在產品質量、技術等上下功夫,而是抄襲其他企業的先進技術,甚至通過“挖墻腳”的不道德方式,挖取對方的技術團隊。更過分的還有采取違法的手段,通過制造輿論打擊對手,通過商業賄賂,官商勾結等非經濟手段,非法取得競爭優勢。 第四,表現為競爭結果越來越差。按照經濟學理論,競爭有助于企業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降低生產成本。但這樣的競爭必須是公平的競爭,“內卷式”競爭的結果基本上都是負面的,這也是不少學者把“內卷式”競爭等同于惡性競爭的原因。而且,越“卷”結果越差。在這方面是有慘痛歷史教訓的,就摩托車來說,我國國產摩托車曾在東南亞很受歡迎,但由于國內摩托車企業“內卷”嚴重,影響了技術創新,后來產品質量跟不上,最后失去了不少東南亞的市場份額。當前,我國一些新興產業雖然保持了快速增長,但因為“內卷”,“增產不增收”問題突出,一些行業甚至出現了大面積虧損。 “內卷式”競爭產生的深層原因 從宏觀層面看,“內卷式”競爭的根本原因在于總量上的供需失衡。“內卷”的深層次原因在于我國宏觀經濟上的供大于求,總需求不足,導致過多的企業為了追求有限的市場份額,不得不為了生存而相互廝殺。從需求方面看,由于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新冠疫情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等多方面因素,導致我國外需受到嚴重影響。從國內看,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統一大市場沒有完全建立等,超大人口規模的國內市場需求受到極大抑制。從供給端看,“世界工廠”的地位形成了巨大的生產能力,長期的快速發展也為國內積累了龐大的社會資金,這些都需要出路,碰上總需求萎縮,想不“卷”都不行。我國“內卷式”競爭的情況早就有了,但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在執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內卷”未能得到及時治理,而且越演越烈。 從中觀層面看,與行業特征有關且行業協會約束乏力。首先,行業進入壁壘寬松,退出壁壘較高。我國產業以中低端為主,總體技術水平不高,即使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些新興行業,也多是比較成熟的技術,幾乎不存在進入的技術障礙。但由于沉沒成本較高、國有企業社會責任重,以及破產等企業退出條件不完善等,我國許多行業都存在較高的退出壁壘。易進難出,為“內卷”創造了條件。其次,行業集中度低,行業協會協調能力有限。我國多數行業集中度低,優勢企業話語權有限,行業協會難以發揮應有作用。一些地方為了自身利益,人為設置隱性壁壘,造成市場分割。這一方面,不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抑制了國內需求的充分釋放;另一方面,也保護了地方落后產能,加劇了產能過剩。 從微觀層面看,企業偏重短期行為直接導致“內卷式”競爭。首先,追逐短期利益。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讓我國企業過了較長時間的好日子,這讓許多企業更加注重短期利益,不愿意做長期打算,存在追逐優惠政策“套補套利”、投機取巧賺快錢的心理。當經濟增速放緩,國內外形勢日益嚴峻時,由于路徑依賴和思維慣性,企業仍然使用拼價格等競爭手段。其次,創新能力不足。新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投入多、周期長、風險大,需要企業有長期發展的耐心和強大的資金能力等,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缺乏耐心、懼怕風險,即使明白創新的重要性,寧愿“卷”也不愿在創新上加大投入。部分企業不顧行業健康發展,為了一己之利,逼迫其他企業不得不“卷”。 破解“內卷式”競爭的主要對策 破解“內卷式”競爭的根本之策,首先,在于為企業和社會資金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全方位擴大內需,把14億多超大人口規模的國內市場潛力充分釋放出來。不斷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多渠道增加廣大人民群眾收入,提升消費能力。同時,不斷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免除后顧之憂,讓大家能夠放心大膽地消費。此外,創造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以高質量供給持續釋放消費潛力。另一方面,加快未來產業布局發展。未來產業往往都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可以吸納大量社會資本,是破解“內卷”的重要選擇。未來產業生成的關鍵是前沿技術的創新突破,要按照“技術創新—前瞻識別—成果轉化”的思路加快催生未來產業。對于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清潔能源等比較成熟的未來產業,要加快發展。同時,為未來產業構建良好的發展生態。 其次,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內卷”行業質量效益。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內卷”行業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實施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行動計劃、技術改造升級工程、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以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提高行業的整體效益。完善市場進入、退出壁壘,通過提高安全、環保、能耗、質量等國家和行業標準水平,提高市場進入壁壘。同時,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形成各種要素暢通流動和優化組合的市場機制,完善企業退出制度。此外,加大行業的聯合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引導和培育一批資本雄厚、經營規模大、市場拓展能力強、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大型企業,提高行業集中度和優勢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推動過剩產能有序退出。 最后,不斷提高政府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及時有效遏制各種“內卷”行為。不斷完善法規體系,為市場主體提供明確的行為準則,為執法主體提供清晰的指導。加大懲戒力度,提高低價競爭,特別是不正當、違法違規競爭行為的成本。加大監管力度,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司法,保證市場競爭有序進行。規范地方政府行為,主動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市場統一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規范企業行為,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手段,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摒棄短期行為。營造合作共贏的社會氛圍,鼓勵和引導企業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加強協同聯動,實現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