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浙江省商務廳等10部門印發《關于促進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自2025年5月15日起施行,統籌推進門店首開、活動首秀、場景首建、模式首創和品牌建設,全力打響“浙里首發”品牌。
不止浙江,今年以來,福建、吉林、四川、江蘇等多省份重點提出發展首發經濟,北京、上海則在2024年就出臺首發經濟專項政策。
首發經濟是指企業發布新產品,推出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新技術,開設首店等經濟活動的總稱,涵蓋了企業從產品或服務的首次發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開設門店、首次設立研發中心,再到設立企業總部的鏈式發展全過程。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首發經濟的核心在于通過前端需求洞察直接驅動后端供給創新,打破傳統產業鏈條中生產端閉門造車、消費端被動接受的割裂狀態。
不過,朱克力也提醒,首發經濟這種模式的風險在于,部分企業可能陷入追逐網紅爆款的陷阱,破解關鍵在于建立用戶資產沉淀機制,將首發爆款與品牌技術護城河綁定。
從省域經濟發展的維度看,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所長、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春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區域產業規劃中,通過首發經濟可以推動傳統產業向高附加值環節升級,一是技術首發驅動創新突破,搶占產業鏈技術高地;二是品牌與場景首發提升溢價能力,將制造優勢轉化為品牌附加值;三是產業鏈協同首發優化分工,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推動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等高端環節首發落地。
“新與舊”
近期,不少省份提出發展首發經濟并出臺相應政策。
4月9日,福建印發《促進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4月15日,浙江出臺《關于促進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此前,3月底,吉林也印發《關于支持城市發展首發經濟的若干措施》。
具體看,福建發展首發經濟注重凸顯“知名品牌引進來”與“名優福品走出去”相結合的特征。浙江注重強化引培結合,打造品牌經濟新引擎,加大載體創新,構建首發經濟生態圈等。吉林則支持建設首發集聚區,支持引進特色首店。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發展首發經濟。今年,多地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首發經濟,相關配套支持舉措正陸續出臺。
從一定程度上說,各省份發展首發經濟是在老齡化和產業升級背景下,由需求端牽引改革,尋求省域經濟的新突破口。比如,浙江提出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響“浙江制造”品牌,加快構建浙江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
鼓勵開設首店、舉行首發活動等成為可率先落地的內容。今年3月底,浙江舉行2025浙江首發迎新季系列活動,全力打響“浙里首發”品牌。
浙江省商務廳廳長韓杰在上述首發迎新季活動啟動儀式上表示,浙江將聚焦強化引培結合,打造品牌經濟新引擎;加大載體創新,構建首發經濟生態圈;強化要素支撐,厚植首發經濟土壤;優化發展環境,完善首發經濟保障體系四大重點任務,構筑首發經濟“四梁八柱”。
此外,今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拓展首發、首店、首秀、首展等消費場景,挖掘內需潛力。
在張春龍看來,首發經濟通過首店、首發、首展等創新模式,可以成為江蘇推動區域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引擎,可以加速消費升級,帶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可以推動產業高端化,帶動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提升。最終,首發經濟有助于形成“消費—創新—產業”的良性循環,助力江蘇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根基、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高質量經濟結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024年甚至更早,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已出臺首發經濟專項政策。不過,那時的首發經濟更側重消費領域的首發,還未形成更多生產端的協同共振。
例如,2024年,上海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上海市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打響“首發上海”品牌、吸引高能級首店落地、支持舉辦首發首秀首展等。
當前各省份提出的首發經濟,則增加更多產業端環節,除了依舊強調新產品、技術、服務、業態及模式的初次發布與展示,更關注鏈式發展,涵蓋從新品研發到發布、展示、推廣及銷售的全過程,最終是順應消費升級與高質量發展需求,尋求省域經濟發展創新空間。
帶動產業、就業的探索路徑
各省份的首發經濟目標如何,又有哪些典型特征?
例如,浙江提出,計劃到2027年,全省將引進超過2000家各類首店,其中包括200家高能級首店和超過20家全國級別及以上的首店,孵化50個以上浙江本土首發品牌,并培育20家以上總部型企業,以促進首發經濟產業規模的大幅增長。
浙江首發經濟依托本地制造業產業特色,基于當前尋找消費新增量、產業升級的背景,契合制造業向中高端、自有品牌的轉型的時代節拍。
例如,誕生于寧波的一個水杯品牌“和序”(chakolab),憑借情緒水杯這一細分類目,在水杯市場迅速打開一片藍海。和序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品牌創立已有5年時間,基本錨定國內市場,也切中年輕人消費需求,目前在全國有20多家門店,今年會拓展到30~40家店,創始人是動畫設計專業出身,創辦和序也是注重從設計出發重新定義年輕人的水杯。
據了解,和序在正式投產前,會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選擇與水杯相關的博主溝通測評,也在品牌社群選擇一定數量的粉絲做使用測評,并根據收到的反饋,進行生產前的改進。
在朱克力看來,傳統模式依賴市場調研和庫存周轉,而首發經濟通過社交媒體、用戶共創等實時交互手段,將消費者偏好轉化為產品設計的精準參數,倒逼供應鏈向“小單快反”的柔性模式轉型。
這種模式的風險在于,部分企業可能陷入追逐網紅爆款的陷阱,用流量邏輯替代產品邏輯,導致品牌內核空心化。
“破解關鍵在于建立用戶資產沉淀機制,比如通過會員體系或社群運營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復購群體,同時將首發爆款與品牌技術護城河綁定,例如智能穿戴設備企業用首發新品測試市場,但核心技術迭代路線始終圍繞健康數據算法展開。”朱克力說。
首發經濟也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創新就業崗位。杭州傲雪睿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輕薄VR頭顯研發商,公司經常推出首發新品,創始人范睿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因一場創業比賽來到杭州。范睿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公司已創辦5年時間,團隊也拓展到30多人。
從首發經濟的新技術、新業態涉及的具體行業看,以低空經濟產業為例,朱克力認為,首發經濟對區域產業升級的杠桿效應體現在兩個層面。在橫向上激活鏈主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比如無人機企業在適航認證、空域管理等環節的突破,能帶動碳纖維材料、高精度導航等配套產業集聚;在縱向上推動產業鏈向解決方案升級,深圳企業從賣工業無人機轉向提供電力巡檢、物流配送等場景服務包,每單附加值提升3~5倍。
“不過,地方政府需警惕盲目跟風新概念,應聚焦本地既有產業鏈的斷點部署首發場景。”朱克力說。
張春龍認為,首發經濟的政策設計需“短長銜接”,例如將短期補貼與企業長期研發投入、產業鏈配套掛鉤,建立動態考核機制,引導資源向構建“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品牌運營—市場拓展”的完整生態流動,避免補貼依賴,實現從“吸引首發”到“內生首發”的可持續升級。
首發經濟可以通過品牌賦能與人才磁吸雙輪驅動,助力區域品牌升級與高端人才集聚。張春龍表示,以江蘇紡織業為例,其以“科技+文化”雙輪驅動首發經濟,正從傳統制造向高端智造與文化創意深度融合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