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國內大循環是當前發展的戰略立足點近期,全球經濟形勢愈發復雜,貿易保護主義的陰霾仍未散去,關稅沖擊等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我國經濟的“雙循環”戰略愈發顯得重要,做強國內大循環已成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戰略之舉。國務院近日召開做強國內大循環工作推進會,強調要把發展的戰略立足點放在做強國內大循環上,以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4月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上首次提出的。從2020年提出“雙循環”,到如今把發展的戰略立足點放在做強國內大循環上,方向一致,重點更加突出和明確。這充分體現出黨中央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彰顯了其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系統思維。 做強國內大循環,是我們的必然選擇。當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去風險”戰略,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造成沖擊。穩定經濟增長需要更多依靠內需市場發力,打通消費、投資、要素市場以及供需結構中的堵點和難點。暢通國內大循環,成為激發內需市場活力和提升我國經濟韌性的緊迫之舉、關鍵所在,是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和增強經濟發展韌性的必然選擇。 做強國內大循環,主要路徑已然清晰。結合現階段我國發展實際,此次會議從四方面劃重點:一是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進一步消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二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攻關,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打造一批新產業新賽道;三是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完備,發揮各地優勢,加強專業化分工和地區間協作,持續補鏈強鏈拓鏈,增強產業發展韌性;四是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加快補齊消費短板,推動經濟政策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以優質供給更好滿足需求。 上述舉措將極大推進解決收入向消費轉化不暢、儲蓄向投資轉化不暢、部分領域供需結構失衡等堵點。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通過暢通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流動,提升經濟運行效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將推動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的內生動力;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完備,減少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增強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通過擴大內需、優化供給,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中國經濟正展現出一種獨特的韌性與智慧——以做強國內大循環的確定性,應對國際大循環的不確定性。 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是大國經濟的獨特優勢。我國是超大規模經濟體,經濟體量、市場容量都很大,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供給和需求都能夠支撐國內大循環。 在全球貿易格局劇烈動蕩的當下,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仍在洶涌,關稅沖擊頻繁攪動著國際市場的平靜。在這樣復雜多變的局勢中,中國經濟的“雙循環”戰略愈發凸顯其前瞻性和必要性。 但是,做強國內大循環,絕非只是簡單的“自力更生”,而是在更高水平開放中重構競爭優勢。沉著冷靜應對外部沖擊帶來的困難挑戰,將外部壓力轉化為更強動力,以更大力度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做強國內大循環,通過激發超大規模市場的強大需求、重塑國內外資源要素配置連接、構建更加安全可控的產業體系,將為我國經濟穿越周期波動筑牢戰略支點,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