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國內大循環既重要也緊迫

外部格局的轉變說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有重要性,也有緊迫性。尤其是要牢牢把握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這個重要著力點,以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和大力提振消費,夯實國內大循環的穩定性,穩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突出特色,為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方向性引領。

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從2024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更加注重以高質量供給引領需求、創造需求”“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近日,國務院做強國內大循環工作推進會再次強調“把發展的戰略立足點放在做強國內大循環上,以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把做強國內大循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國內大循環更好牽引國際循環”。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國內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費需求不足。世界銀行發布的《2024全球消費市場報告》顯示,2024年美國最終消費支出達17.8萬億美元,而中國這一數字為10.3萬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消費對GDP貢獻率為54.3%,遠低于美國的73.6%。近年來,最終消費雖然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25年一季度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達51.7%,但是仍有提升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

做強國內大循環具有顯著優勢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著眼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從國際上看,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促使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多邊貿易體制受阻,關稅壁壘增多,沖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對國際經濟循環造成阻礙。為了維護自身的霸權地位,美國單方面挑起經貿摩擦,利用國家力量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加大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進行所謂的“脫鉤”和“去中國化”,使得中國參與的國際產業鏈出現“斷鏈”風險。這警示我們必須立足調整經濟發展格局,維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和穩定并提升競爭力。

從國內來看,我國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改革開放后,我國發揮了勞動力密集和價格較低的比較優勢,抓住了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產業向外轉移的機會,大量引進外資,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形成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發展模式,對我國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變革,我國“世界工廠”的比較優勢逐漸發生變化,原有發展動力逐步衰減。因此,必須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我國的科技戰略支撐,推動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搶占科技、產業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重塑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合作的新優勢,是我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由此可見,外部格局的轉變說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有重要性,也有緊迫性。尤其是要牢牢把握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這個重要著力點,以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和大力提振消費,夯實國內大循環的穩定性,穩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

從國際經驗看,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是大國經濟的獨有優勢。根據國際貿易的相關理論,絕對優勢理論認為,一國應生產和出口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一國應生產和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要素稟賦理論認為,一國應生產和出口本國相對充裕的生產要素所形成的商品。不論哪一種理論,都表明國際貿易的必要性,這種必要性尤其對小國經濟更為顯著。不過,對大國經濟略有不同。以支出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如果將出口和進口視作國際循環,將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視作國內大循環,二者的比值越小表明越是依賴國內大循環。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和日本作為大國經濟的代表,國際循環與國內大循環的比值基本低于30%,說明這兩個經濟大國更加依賴國內大循環。中國從1990年開始,國際循環與國內大循環的比值超過了30%,最高甚至達到了77.2%2006年),不過隨著構建新發展格局,國際循環與國內大循環的比值在達到最高點后逐漸下降,逐步向大國經濟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特征靠近。

從國內實踐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具備堅實的條件基礎。超大規模市場是我國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快速成長,國內大循環的條件和基礎日益完善。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擁有顯著的制度優勢、雄厚的物質基礎、豐富的人力資源、完整的產業體系、強大的科技實力、廣闊的市場空間、強勁的發展韌性和持續提升的宏觀經濟治理能力,這既是我國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要保障,也是支撐我國深度融入國際循環的底氣所在。

當前,外部沖擊影響加大,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嚴峻,中國必須通過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做強國內大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不斷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為外商投資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為世界經濟注入強勁動能,帶來更大的新機遇。可以看到,近年來,中國通過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大了對世界其他國家商品供給;通過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消博會以及義烏等5000多個專業批發市場,構建起國際貿易循環中最活躍的商貿平臺;通過提供大市場、搭建大平臺、疏通大渠道,為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作出了獨特貢獻。

準確把握五個重要關系

一是把握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關系。片面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或者片面強調“國內國際雙循環”,都是認識誤區。國內大循環是國際循環的組成部分,國際循環也離不開國內大循環,要辯證把握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循環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盡管當前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都遭遇了一些逆流,但全球化的浪潮不會逆轉,在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性作用的影響下,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合作仍然會持續下去。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國內大循環是國際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國際循環需要國內大循環。

二是把握整體循環與局部循環的關系。要著眼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著眼建設高層次循環體系、著眼建立均衡的產業結構。

三是把握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考量的關系,要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四是把握供給側的內在關系。供給側主要涉及各類生產要素,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把握供給側的內在關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一方面,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另一方面,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五是把握需求側的內在關系。需求側管理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占據重要作用,需要把握好需求側中消費、投資與進出口的關系。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關系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

做強國內大循環的路徑選擇

做強國內大循環,需要依靠供給側的創新改革和需求側的擴大內需形成“雙驅動”。

從供給側來看,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盡管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仍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問題,做強國內大循環需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模式。要從明確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三個方面著力。

從需求側來看,要緊緊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為切入點,從消費、分配、流通等環節,不斷完善需求側管理。一是增強消費環節的基礎作用;二是擴大分配環節的支撐作用;三是提升流通環節的助力作用。

此外,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一是建立維護我國產業鏈安全的有效機制;二是以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三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分享到:
亞太中金
24小時服務熱線
010-67085880
關于我們                公司動態                業務領域                       聯系我們
區域產業生態規劃
產學研產業園規劃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隆| 即墨市| 正镶白旗| 遂平县| 南岸区| 武宁县| 微博| 攀枝花市| 威海市| 河北区| 吴川市| 邵武市| 永靖县| 铜梁县| 南京市| 泽普县| 福建省| 玛曲县| 浦城县| 武定县| 太谷县| 洪湖市| 民丰县| 青冈县| 慈利县| 城步| 宣城市| 砚山县| 成安县| 平潭县| 云安县| 江达县| 专栏| 宁海县| 泌阳县| 东兴市| 潞西市| 轮台县| 娱乐| 家居|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