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間倒流,給你一個機會,你愿意投資2年前甚至更早之前、還未盈利的宇樹科技嗎?這個看似簡單的投資選擇,卻揭示了傳統資本市場面臨的關鍵挑戰:優質科技企業在最需要資金支持的成長期,往往可能因為尚未實現盈利而被更廣闊的市場拒之門外。
當前,證監會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加力推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正是對這一問題的有力回應。這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正迎來新的轉型——從“只看當下盈利”轉向“更重未來價值”的制度革新。這一突破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規則調整,更是對現代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布局。
傳統的上市標準以盈利能力為核心評判依據,這在工業經濟時代具有合理性。然而,在數字經濟和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標準卻可能將最具潛力的創新企業拒之門外。現代科技企業,特別是平臺型、技術密集型企業,往往需要經歷較長的“價值創造期”——大量資金投入研發、人才引進和市場開拓,而短期內難以實現傳統意義上的盈利。但當前,真正的顛覆性創新往往需要“先投入、后收獲”,需要資本市場給予足夠的耐心和支持。
創業板此次制度創新的核心邏輯,在于承認了“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在時序上的分離。從實際效果來看,這實際上構建了一個既有包容性又有篩選性的準入機制:它為那些已經獲得市場初步認可、具備一定規模但尚未盈利的優質企業打開了大門,同時也能夠通過相對較高的門檻避免投機泡沫。
創業板向優質未盈利企業開放,實際上是在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更加完善的制度基礎。當前,中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期,這一轉變的核心是要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而這種跨越最需要的就是原創性技術突破和顛覆性創新。這些創新具有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的特征,傳統的銀行信貸體系已經不足以有效支持,必須依靠股權融資特別是公開市場融資來提供風險資本。
創業板的制度創新構建了一個覆蓋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資本鏈條:從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到公開市場融資,形成了完整的創新生態系統。這對于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孵化獨角獸企業、打造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意義。
中國創業板制度的完善,不僅有助于與國際市場進行制度對標,更是在新的發展階段下的必然之舉。納斯達克、倫敦交易所等國際主要市場早已建立了多元化的上市標準體系,亞馬遜、特斯拉等眾多知名企業都曾在未盈利狀態下成功上市,并最終成長為全球領軍企業。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這一制度安排實際上是在搶奪創新資源配置的話語權——讓中國的投資者能夠分享本土創新企業的成長紅利。
從金融體系的發展來看,傳統金融體系更適合為成熟企業和傳統產業提供資金支持,而創新型企業往往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創業板的制度突破體現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不再僅僅關注企業的歷史業績,而是更加注重企業的未來價值創造能力;不再單純依賴擔保抵押,而是更加依賴專業判斷和風險分散機制。
從風險分擔的角度看,公開市場能夠將創新風險分散到更廣泛的投資者群體中,這比單純依靠銀行信貸或少數機構投資者承擔風險更加有效。同時,公開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也能夠更好地引導資源配置,讓真正有價值的創新項目獲得資金支持,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向循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當下,中國資本市場正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這也反映出,中國經濟正在從追求規模速度向追求質量效益轉變,從依賴要素投入向依賴創新驅動轉變。當然,任何制度創新都需要在促進發展與防范風險之間尋求平衡。創業板在放寬準入門檻的同時,也需要通過提高市值要求、強化信息披露、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方式,構建多層次的風險防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