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雙驅動”支撐做強國內大循環戰略解析

“雙驅動”協同破解發展難題,需在要素配置、創新融合、產業鏈韌性、供需平衡四大維度持續發力。通過技術革命重塑產業格局,通過制度突破釋放市場活力,方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的支撐。

近期,國務院召開做強國內大循環工作推進會,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當前經濟形勢,把發展的戰略立足點放在做強國內大循環上,以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必須深刻領會“內需主導、內部可循環”的大國經濟優勢,結合新發展格局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要求,通過科技創新突破供給約束、通過制度改革疏通循環堵點,以“創新驅動”與“改革驅動”的“雙驅動”協同發力,推動實現供需適配與要素配置效率的“雙提升”,推動經濟循環質量躍升至更高層次。

大國經濟內需主導優勢的歷史邏輯

國內大循環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戰略選擇,其核心是通過暢通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環節,構建以國內需求為主體的經濟循環體系。國內大循環不僅是對“全球化不可逆轉論”的深刻反思,同時也是對傳統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的主動調整,其根本目標在于通過擴大內需、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這種轉型不僅有助于增強經濟韌性,還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提升中國經濟的自主性和穩定性,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從國際經驗看,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依托龐大的國內市場完成技術躍遷,其GDP總量在18701913年間年均增長4.3%,遠高于同期英國的1.9%。這一進程驗證了內需市場對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虹吸效應,規模化需求催生專業化分工,市場需求支撐研發投入,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互動。對我國而言,14億人口構成的超大規模市場,2023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8.8萬億元,連續十年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呈穩定增長態勢,潛力釋放空間巨大。

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指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環節的順暢銜接是經濟循環的基礎,大國經濟的內循環能力主要體現為要素配置效率與制度供給質量的協同提升。當前我國在產業鏈協同中,如芯片產業國產化率不足20%;東西部人均GDP還存在差距;戶籍制度仍制約著流動人口消費潛能等問題。破解這些問題,需要構建科技創新+制度改革“雙驅動”的循環體系,通過技術創新優化生產結構,通過制度改革暢通要素流動,通過社會保障強化消費能力,從而充分發揮國內大循環的市場潛力。

“雙驅動”內在協同機制的辯證邏輯

技術創新與制度改革的“雙驅動”演進。技術創新與制度改革的協同具有“基因重組”效應,通過“研發迭代—政策迭代”同步機制,不僅大大提高科技成果創新和轉化水平,還發揮出政策激勵效能,可有效將科技成果轉化周期縮短一半。實踐表明,制度滯后將導致技術紅利耗散,如日本機器人產業曾因“重技術輕應用”錯失市場主導權,而我國的制造業轉型則證明,當研發投入強度每提升1%,配套制度創新效率需同步增長0.8%,才能形成“技術突破—制度適配—產業升級”的正向循環。

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互補機制。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區域市場一體化指數從2012年的0.58提升至2024年的0.79,但地方保護主義仍導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2024年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為14.6%,高于美國7.2%。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江蘇“不見面審批”覆蓋98%政務服務事項,這些實踐舉措證明“放管服”改革能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劃定跑道、企業自由賽跑”改革機制,既避免“重管制輕市場”導致的活力抑制,又防范“市場萬能論”下的結構失衡。

自主創新與改革開放的相互促進。首先科技創新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必須堅持自立自強,自主可控,目前國產芯片設計能力進入5納米工藝階段,但光刻機、工業軟件等短板仍需突破。與此同時,需避免陷入“閉門創新”誤區,特斯拉上海工廠本土化率提升至95%,帶動長三角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印證了“以開放促改革”與“以創新控風險”的路徑優勢,有效規避“重內需輕開放”的封閉陷阱。

“雙驅動”支撐做強國內大循環的實踐邏輯

“雙驅動”協同破解發展難題,需在要素配置、創新融合、產業鏈韌性、供需平衡四大維度持續發力。通過技術革命重塑產業格局,通過制度突破釋放市場活力,方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的支撐。

破除壁壘,深化市場化改革,推動實現資源要素高效配置。破除地方保護與市場分割、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抓手。當前,我國資源要素錯配問題仍存,部分區域存在隱性行政壁壘,需要通過制度創新與政策優化推動要素流動。其一,強化差別化要素配置機制。借鑒浙江省“畝均論英雄”改革經驗,建立以單位產出效益為核心的資源要素分配體系,對高效企業優先保障能源、用地、信貸等資源,倒逼低效企業轉型升級或退出市場。其二,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探索推進試點土地、數據等要素專項改革,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并將已有的成功經驗加速推廣。其三,構建統一市場基礎設施。加快電力、數據、技術等全國性市場建設,如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全覆蓋、數據要素交易平臺互聯互通,未來需在物流標準、產權保護等領域深化整合。

雙向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是培育新動能的核心路徑,需以制度創新打通“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堵點,實現技術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其一,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采用“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機制,集中突破芯片、新能源等領域“卡脖子”難題。其二,創新成果轉化機制。黑龍江推行科技成果產業化“三大策源地”行動,設立中試基地和產業研究院,四年內目標轉化1200項技術。其三,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通過稅收抵免、場景開放等政策,引導企業向創新鏈前端延伸。探索建立“科研反哺轉化”循環機制,促進其市場化運營與人才激勵制度使研發投入產出比不斷提升。

區域協作,提升產業韌性,深化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完備。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需強化專業化分工與跨區域協作,通過“補鏈強鏈拓鏈”增強抗風險能力。其一,完善區域分工機制。通過國家“十五五”規劃進一步落實各地錯位發展細分互補戰略,探索建立產業地圖動態監測系統,避免重復建設。其二,實施精準補鏈行動。針對紡織、食品等傳統產業鏈,制定“五張清單”動態識別短板,開展定向招商,繪制產業鏈“全景圖”,通過“鏈主”企業帶動上下游集聚。其三,推動供應鏈數字化升級。依托產業互聯網平臺整合供應鏈數據流,數據要素鏈能消除信息孤島,增強產業鏈快速響應能力。其四,建立韌性評估體系。構建涵蓋抵抗力、恢復力、轉型力的評價指標,通過大數據實時監測產業鏈風險,政府可針對性提供信貸支持或應急儲備,提升系統抗沖擊能力。

消費引領,優化供給,促進供需動態平衡。實現供需高水平動態平衡,需以消費升級牽引供給創新,通過政策改革釋放內需潛力,同時以優質供給創造新需求。其一,消費政策精準發力。推廣“消費券+企業券”組合拳,如探索發放百貨、家電、餐飲等多領域消費券,聯動銀企資源放大乘數效應。其二,培育新型消費業態。發展綠色消費、銀發經濟等新增長點,如推廣碳積分兌換商品機制,引導低碳消費。其三,構建智能供需匹配體系。應用動態匹配算法優化資源配置,技術要素市場需完善數據定價、交易規則,促進供需信息高效對接。其四,強化民生導向供給。推動醫療、教育等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普惠性服務供給,實現惠民生與促消費雙贏。

分享到:
亞太中金
24小時服務熱線
010-67085880
關于我們                公司動態                業務領域                       聯系我們
區域產業生態規劃
產學研產業園規劃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闻县| 浙江省| 裕民县| 玉龙| 新营市| 金川县| 淮阳县| 兴和县| 西和县| 京山县| 鄂伦春自治旗| 禄劝| 隆回县| 高邑县| 兰考县| 务川| 奉新县| 新源县| 潜山县| 涪陵区| 安平县| 乐安县| 腾冲县| 峨山| 西丰县| 新田县| 民勤县| 临城县| 安徽省| 邓州市| 德格县| 禄丰县| 镇原县| 酒泉市| 阿拉尔市| 胶南市| 祁阳县| 博湖县| 玛沁县| 昌吉市| 托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