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擎”為全球經濟注入動能編者按近期,我國多個部門陸續披露6月份的經濟數據。多個研究機構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上半年,中國經濟韌性強勁,中國經濟出現一些可喜的企穩向好跡象。展望下半年,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全球經濟或將面臨更多下行壓力。面對經濟運行不確定性加大,我國宏觀政策加力提效的必要性進一步上升,這將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加快高質量發展。 閱讀提示 全球經濟下半年下行風險提高 全球經濟增速將放慢。世界銀行近日發布的報告預計,除全球經濟全面衰退外,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和政策不確定性將推動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創下2008年以來的最慢速度。世界銀行預計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放慢至2.3%,比年初的預測低近半個百分點。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的報告認為,今年二季度全球經濟增長動能進一步走弱,三季度全球經濟下行風險提高,全年全球經濟實際GDP增速將在2%左右。國際勞工組織下調了其對2025年的全球就業預測,預計2025年全球將新增5300萬個就業崗位,而非此前估計的6000萬個。 世界銀行: 全球經濟全面衰退 今年將創下2008年以來最慢增速 世界銀行6月10日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以下簡稱《報告》)預計,除全球經濟全面衰退外,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和政策不確定性將推動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創下2008年以來的最慢速度。這場動蕩導致近70%經濟體(涵蓋所有地區和收入組別)的增速預測下調。 《報告》預計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放慢至2.3%,比年初的預測低近半個百分點。預計不會出現全球經濟衰退。如果對今后兩年的預測成為現實,那么21世紀20年代前七年的全球平均增速將成為1960年代以來任何一個十年的最慢增速。 《報告》預計今年近60%的發展中經濟體將出現增速放緩,2025年平均增速為3.8%,2026年和2027年小幅上升至平均3.9%,比21世紀10年代的平均增速低了一個百分點以上。預計低收入國家今年增速為5.3%,比2025年初的預測下調0.4個百分點。 《報告》稱,如果主要經濟體能夠緩解貿易緊張局勢,從而減少整體政策不確定性和金融動蕩,那么全球經濟增長的反彈速度可能快于預期。 《報告》認為,面對貿易壁壘上升,發展中經濟體應尋求與其他經濟體建立戰略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推進貿易多元化,包括通過區域協議,尋求更廣泛的開放格局。鑒于政府資源有限且發展需求不斷增長,政策制定者應著眼于調動國內收入,優先將財政支出用于扶助最弱勢家庭,并加強財政框架。 《報告》認為,為了加速經濟增長,各國需要改善營商環境和促進生產性就業,讓工人掌握必要的技能,為勞動力市場創造條件,實現工人與企業的高效匹配。全球協作對于支持最脆弱的發展中經濟體至關重要,包括通過多邊干預、優惠融資,以及為卷入激烈沖突的國家提供緊急救援和支持。 中國銀行研究院: 今年三季度全球經濟下行風險提高 中國銀行研究院7月1日發布的《全球經濟金融展望報告(2025年第3季度)》(以下簡稱《報告》)認為,今年二季度,全球經濟增長動能進一步走弱。美國貿易政策頻繁調整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逐步顯現。《報告》預計,今年三季度,全球經濟下行風險提高,全球實際GDP增速將在2.4%左右;全年實際GDP增速將在2%左右。 《報告》認為,二季度,全球貿易環境變化對經濟活動沖擊效果持續顯現,供給端趨于穩健,需求端延續疲軟。農業產出保持穩定,制造業活動表現分化,服務業景氣度有所回暖。主要經濟體私人消費增長乏力,投資活動小幅擴張,全球通脹下降速度放緩。美國經濟內生增長動能走弱,歐洲經濟弱復蘇,日本經濟增長受阻。全球貿易波動加劇,主要經濟體財政政策趨于寬松,貨幣政策立場分化。全球FDI逐步從低迷中反彈,證券投資避險情緒上升。美元貨幣市場面臨擾動,全球外匯市場轉折調整,中東地緣形勢變化,主權債務風險、經貿領域次生波動擾動市場走勢,大宗商品價格中樞下移。 《報告》預計,三季度,與關稅相關的政策調整及博弈將給全球經濟帶來更多挑戰。需求轉弱可能一定程度緩解全球通脹壓力。談判進展成為影響國際貿易走勢的關鍵變量。主要經濟體新財年財政政策將逐步落地,美聯儲將根據經濟數據決定利率政策,目前仍有不確定性。全球FDI加速調整,全球資產組合重新尋求安全選項。美元流動性沖擊風險上升,美元指數趨于走弱,美國通脹風險、供需力量再平衡等因素將抬升美債收益率。原油市場供給壓力減緩,黃金價格維持偏強走勢。《報告》還預計,今年下半年,地緣政治因素將繼續主導全球跨境直接投資,FDI增長前景不容樂觀。 國際勞工組織: 今年全球就業預測下調700萬個就業崗位 國際勞工組織5月28日發布的《世界就業和社會展望(2025年5月更新版)》(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貿易中斷是經濟前景疲軟的關鍵因素,這導致就業增長放緩。 國際勞工組織修訂了其對2025年的全球就業預測,預計2025年全球將新增5300萬個就業崗位,而非此前估計的6000萬個,這意味著今年全球就業增長率將從1.7%降至1.5%。這一降幅相當于減少約7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反映出全球經濟前景的下調——預計GDP增長率將從先前預測的3.2%降至2.8%。 《報告》強調了收入分配的嚴峻趨勢。在全球范圍內,勞動收入占比(GDP中流向勞動者的部分)從2014年的53.0%降至2024年的52.4%,非洲和美洲降幅最大。勞動收入占比的下降加劇了不平等,凸顯出經濟增長與勞動者報酬之間的脫節。 《報告》指出,就業正在向高技能崗位轉移,女性引領了這一趨勢。2013年至2023年,女性從事高技能職業的比例從21.2%升至23.2%,而2023年從事高技能職業的男性比例約為18%。職業隔離現象依然存在,女性在建筑等領域占比不足,而在文職和護理崗位中比例則過高。 盡管全球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但勞動力市場仍存在顯著的教育錯配問題。截至2022年,僅47.7%的勞動者擁有與工作要求相匹配的資格證書。過去十年間,受教育不足的勞動者比例從37.9%降至33.4%,但受教育過度的勞動者的比例則從15.5%升至18.9%。 《報告》還發現,近四分之一勞動者的工作可能因生成式人工智能發生改變。中等技能職業中較大比例的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而高技能職業中更高比例的工作面臨高度風險,即現有任務可能被人工智能自動化。 閱讀提示 擴大內需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為經濟行穩致遠賦能。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報告認為,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出現一些可喜的企穩向好跡象,但經濟增長仍低于潛在增長水平。該機構提出一攬子國債發行建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報告預計,今年二季度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支撐將進一步增強。該機構建議,實現從消費修復向持續擴張的轉變,必須在需求與供給兩側同步發力、協同推進。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等機構近日發布的報告建議,以價格回升為關鍵觀測指標,以擴大內需為核心政策導向。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 上半年中國經濟出現一些企穩向好跡象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7月2日發布的《打破傳統公共財政桎梏,開辟現代公共金融新思路——暢通中國經濟大循環的學理分析》(以下簡稱《報告》)的宏觀經濟報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出現一些可喜的企穩向好跡象,但經濟增長仍低于潛在增長水平。《報告》提出一攬子國債發行建議,以暢通經濟大循環,推動中國經濟邁入高質量、中高速發展的新周期。 企穩的跡象包括:名義增速雖仍處于較低水平,但相較去年下半年已有所回升;產業升級繼續推進,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和投資增長都明顯快于全部規上工業總體水平;消費有所復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比上月加快。 面臨的風險體現在:房地產銷售低迷,庫存處于高位,開發投資持續下降;GDP平減指數、CPI、PPI都為負,且已持續較長時間;普遍出現內卷,企業應收賬款規模大、回款期長,制造業營業收入利潤率近五年下降趨勢明顯;國際上突發事件此起彼伏,不穩定因素多。 《報告》認為,高地方債、流動性淤積致使經濟運行不暢。扭轉局面需要將政策理念從傳統公共財政轉向現代公共金融。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認為,中國現階段具備大規模發行國債的良好條件。該研究院建議:發行30萬億元國債用于置換地方債;發行4萬億元國債,借給地方政府用于購買存量房,消化房地產庫存,轉化為保障性住房;發行1萬億元國債,幫助產能過剩企業盡快實現新舊產能轉換,推動市場出清;發行1萬億元國債,用于支持消費和設備更新;每年發行1萬億元國債,持續10年,借給人口流入地政府,助力地方政府推進外來工市民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供需雙輪政策驅動釋放中國消費升級潛力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6月29日發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觀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以舊換新”等促消費政策快速鋪開,預計二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支撐將進一步增強。《報告》強調,實現從消費修復向持續擴張的轉變,必須在需求與供給兩側同步發力、協同推進,通過雙輪驅動的政策體系,方能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內需基礎,釋放消費升級潛力。 《報告》顯示,需求側改革包括通過提升勞動報酬與農村財產性收入,健全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以通脹目標為錨穩定市場信心,從收入來源、風險保障與預期管理三方面系統增強家庭消費能力與意愿。 在傳統宏觀政策邊際效應趨弱、居民消費結構持續升級的背景下,結構性產業政策正日益成為推動內需增長的重要杠桿。 《報告》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聚焦制度性成本壓降與要素高效配置,重構地方財稅激勵,打破關鍵服務領域準入壁壘,引導多元主體競爭供給;健全服務業人才培養與保障體系,推動消費從“買得起商品”邁向“用得起服務”。 《報告》顯示,目前,部分服務業企業仍面臨較高的運營負擔,包括服務業面臨用地貴、拿地難;較高的電價負擔;開辦流程煩瑣、監管規則不確定性較高等問題,因此建議有效降低服務業企業在土地、能源和制度環境等關鍵環節成本,為消費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報告》還建議,推動建立“增值稅+消費稅”協同的雙稅激勵體系,形成與本地消費能力掛鉤的財政分配機制,重構稅收制度中的地方激勵機制,使地方政府在推動消費繁榮中獲得更高的財政回報。加快破除影響民營與外資機構進入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性壁壘,同時,完善服務業人才體系,緩解技能型人才的結構性短缺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等: 建議中國以擴大內需為核心政策導向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6月21日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5年中期論壇發布《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5年中期)》(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提出,以價格回升為關鍵觀測指標,以擴大內需為核心政策導向。 《報告》認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看似千頭萬緒,但主線就是三股力量在發力。一看受關稅政策擾動的出口。就出口而言,截止到5月份,我國出口顯示出相當韌性。二是受政策刺激的消費和投資,政策短期刺激效果明顯。三是經濟內生動力,呈現分化態勢,仍有待夯實。 上半年依靠出口、政策支撐和經濟內生修復等力量經濟表現亮眼,但下半年壓力不容小覷。第一,出口所受影響會逐步顯現。第二,來自消費、投資領域的刺激政策效果可能趨弱。第三,來自經濟內生動力仍有待夯實。第四,來自“穩就業”壓力凸顯,并可能和“四穩”中的“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交互影響。 《報告》建議,要穩住經濟的三條發展脈絡,政策應分別發力、各有側重。第一,穩住受關稅政策擾動的出口:提升企業自身確定性以應對外部不確定。解決出口企業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對因關稅政策變動而導致的訂單履約問題出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對于有意愿轉內銷的出口企業給予產品、人才、渠道等方面支持。優化和支持中國企業海外布局。第二,穩住受國內政策刺激的消費和投資:政策著眼于鞏固、落實和優化。提升消費補貼的定向直達性。拓展消費補貼形式,逐步擴大至服務消費和“產品+服務”消費補貼。存量政策加快落實。第三,穩住經濟內生動力。要引入更多增長動能,進一步打通讓經濟增長惠及老百姓的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