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同步謀劃“強省會”與都市圈發展 新型城鎮化戰略日漸走深走實,各地城鎮化發展格局也在順勢推進。 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人為核心,重在推進城鎮協調、特色化發展,使更多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城市群、都市圈成為重要依托。近年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持續推進,城市群與都市圈間基礎設施、產業分工、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也愈發強調共建共享。 同時,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也在進一步開拓,提升核心城市競爭力與輻射帶動能力依然是部分地區的重點工作。近年來,“強省會”陣營還在持續擴容,包括江西、甘肅、山東、湖南、福建、廣西等地在內,不少省份將提升省會城市綜合實力和承載能力作為今年乃至“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點任務。 多位專家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城市群發展與“強省會”戰略雖有平衡發展與充分發展等不同的出發點,發展路徑也有所差異,但兩者之間并不矛盾,最終都是要輻射帶動周邊區域更加協調發展。而在新型城鎮化戰略下,省會城市謀“強”更應注重內生動力,避免盲目謀求外延式壯大以及“一家獨大”的發展模式。 “‘強省會’內涵有對內對外兩個方面,對內要通過省會能力的提升來輻射帶動全省發展,對外則要實現更大范圍之間的產業協同,甚至在全國全球范圍內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北京社科院研究員王鵬認為,“強省會”與都市圈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省會“強”要能兼顧內外兩方面的發展需求,在更大范圍內提升城市競爭力。 “強省會”陣營持續擴容 在充分發展促平衡發展邏輯下,“強省會”陣營仍在持續擴容,多省將“強省會”戰略寫入“十四五”規劃等重要文件中,部分地區還出臺專項政策支持“強省會”發展。 如江西省“十四五”規劃中明確,要實施“強省會”戰略,增強南昌核心主導功能和輻射帶動能級;貴州省則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支持貴陽做大,實施“強省會”五年行動,貴陽城市經濟首位度提升到26%以上。 此外,甘肅、福建、廣西、山東、云南等地也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實施“強省會(首府)”戰略或提升省會城市各項能力;包括江西、福建、貴州、湖南等省份在內還出臺了專項政策推進“強省會”戰略。 對于“強省會”陣營持續擴容的原因,多位專家認為是各地出于提升省會集聚與輻射能力,進而提升省會乃至全省競爭力角度出發進行的部署。相對都市圈平衡發展目標,“強省會”更多應從競爭力目標來理解。 “一般來說,目前提到的‘強省會’指的是某一省份的省會無論在整體經濟體量、產業機構,還是在產業鏈乃至人才、公共服務、科教文衛等諸多領域在全省之內處于絕對的領導地位。”王鵬認為,“強省會”戰略的提出,意味著省會城市無論是行政級別、資源調動能力,還是經濟發展水平,都將對全省發揮非常重要的帶動作用;目前就我國實際情況來說,很多省份在多個城市同時均衡開發方面存在一定難度,會選擇先以省會為核心發展。 “一般是省會首位度較低的省份會提‘強省會’戰略,主要還是著眼于提升省會競爭力。都市圈則更加強調對周邊的輻射帶動,強調與周邊一體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弱化中心的。”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表示,“強省會”的出發點是提升省會聚集度,以提升省會經濟、人口等各方面聚集能力為直接目的,主要是在省內發揮作用;都市圈則在全國范圍發揮均衡發展作用。 “強省會”注重充分發展邏輯在各地相關戰略中也有所提及。如甘肅省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實施強工業、強科技、強省會、強縣域行動,以充分發展促進平衡發展,推動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突破。 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 實際上,除提升自身競爭力外,在城鎮化發展提質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中心城市發展壯大仍發揮著重要動力源作用。 國家“十四五”規劃進行相關部署時,中心城市作用即被多次提及。如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要開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其中明確要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為重點,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帶動全國經濟效率整體提升;破除資源流動障礙,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提高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強化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等。 “一般來說,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越強,都市圈輻射面就越廣,形成的輻射帶動能力就也越強。”陳耀表示,我國部分都市圈是以省會作為核心城市的,在此情況下,省會城市的能級大小,聚集、輻射、帶動、引領等各方面功能的強弱就會影響著都市圈的輻射面。 “強省會發展模式的實質是做大做強區域中心城市,發揮其在人口集中、產業集聚方面的龍頭作用,盡量發揮中心城市的規模經濟效益。”產業研究與規劃專家史一哲認為,一般而言,隨著城市規模從小到大的發展,在發展的中前期的相當長時間內,會出現明顯的規模經濟效益,城市規模越大、產業集群實力越強大、人口和人才越集中、創新能力越活躍,越能夠吸引更多的經濟發展要素集中,獲得更好的經濟發展績效。 “沒有一個足夠強的省會作為經濟、產業發展要素的輸出源,省會都市圈肯定是無法成立的。”史一哲指出,做大做強省會這樣的區域中心城市,實質就是經濟資源分布的非均質化,對提升經濟發展績效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如此,應如何推進“強省會”戰略? “‘強省會’的推進核心還是要靠城市內生動力,應避免盲目搞合并等外延式擴大。”陳耀表示,“強省會”的實施路徑很多,但歸根到底還是要認真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通過加大創新力度、改善營商環境以及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等來提升城市品質,培養城市能力,如此才能吸引更多人口、企業與投資等。 實際上,多地在推進“強省會”戰略中的重點任務也是圍繞城市品質提升,幾乎都在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城市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產業體系構建、營商環境優化、公共服務優化等方面部署了重點任務。 需注重區域協調發展 除注重城市內生動力外,多位專家認為,“強省會”還應避免一家獨大,注重區域協調發展。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以及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國家“十四五”規劃在明確中心城市動力源作用外,也多次強調城市群與都市圈作用,提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使更多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在此背景下,各地在推進“強省會”的同時,往往會同步推進空間布局優化以及省級副中心或省會都市圈建設。 如廣西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大力實施“強省會”戰略的同時,還提出了要深入推進北欽防一體化,高標準建設南寧都市圈,共建北部灣城市群,對重點地區高質量發展進行了相關部署。 江西“十四五”規劃也是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部分提出的實施“強省會”戰略,并同步提出了要做強做優大南昌都市圈,完善一體化發展機制,推進產業分工協作、公共服務普惠均衡、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等。 “都市圈概念指的就是核心城市帶動周邊系列城市,中間有梯度與力度的發展模式,因此一般來說都市圈都會有自身的核心城市。”王鵬表示,都市圈的發展目標是各城市之間相對均衡發展,但往往也要求有一定梯度以及自身核心城市。 “‘強省會’要能夠帶動本地經濟發展,同時融入全國全球大市場,因此就目前情況來看,都市圈與‘強省會’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王鵬認為,“強省會”戰略在全國來說邏輯上是一致的,但不同省份推進相關工作還是要因地制宜,省會城市與其他城市之間并非一定要拉開較大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