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相龍:何為金融強國,如何建設金融強國?“我國建設金融強國,不是謀求世界金融霸權,而是為我國爭取一個與其經濟和金融實力相當的國際金融地位,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促進全球經濟和金融的穩定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表示。 10月30日至31日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這是中央首度提出建設金融強國,引起各方廣泛關注。 何為金融強國,如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就相關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專訪了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 戴相龍認為,金融強國建設要有序推進。戴相龍還提出了一系列推進金融強國建設的具體建議,如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要建立和完善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金融集團,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等。 金融強國建設要有序推進 《21世紀》:什么叫金融強國,金融強國有哪些基本特征? 戴相龍:金融強國是指一國金融體系的實力和影響力居于世界領先地位。金融強國具備下列基本特征:金融強國必然是經濟強國,據專家研究提出,經濟強國的一個基本條件是GDP占全球比例至少在5%以上;本國貨幣成為重要的國際貨幣,其貨幣政策影響全球;具有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金融集團和國際金融中心;要有發達的金融基礎設施;要有穩定的金融法規;要有與金融強國相適應的專業人才。 在同一個時期,全世界會有幾個金融強國,其中,最強大的金融強國,成為全球金融霸主。金融霸主及金融強國地位不是永恒不變的,也會發生更替。20世紀40年代,金融霸主由英國轉為美國,直到今天。成為金融霸主,首先要有最強的經濟實力,但是,并不是有了最強的經濟實力,就自然成為金融霸主,還需要歷史機遇。在半個世紀內,美國經濟實力遠超英國,但是,美國并未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金融霸主,促成這一轉變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才走向世界金融霸主地位。 把我國建成金融強國已具有一定條件,但在許多方面還存在不足。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給我國金融業改革開放指出了長遠目標,必將對我國金融業改革和開放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為此,我國將會不斷推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我國建設金融強國,不是謀求世界金融霸權,而是為我國爭取一個與其經濟和金融實力相當的國際金融地位,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促進全球經濟和金融的穩定發展。 《21世紀》:下一步,如何實施金融強國發展戰略? 戴相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安排:第一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因此,我建議金融強國建設也可分兩步走:從現在起到2035年,建立和完善中國式現代化金融體制,為金融強國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再經過15年努力,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世界金融強國。在上述兩個發展階段,應編制金融強國建設五年規劃,提出每五年金融強國建設每個環節的具體目標和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建立和完善現代中央銀行制度 《21世紀》: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如何理解建設金融強國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關系? 戴相龍:我國的金融強國建設,會遵循全球金融強國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是,走的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中國特色”表現在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按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要求,做到“八個堅持”,特別是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1998年前,國有金融企業黨的關系由地方黨委管理。1998年后,成立國有金融企業系統黨委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今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進一步完善了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要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作用,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 金融企業是經營和管理貨幣的企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依法自主經營,獲取適當利潤。但是,金融企業經營管理,必須切實維護企業和居民合法權益,把為國為民服務放在首位。要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防止和糾正資金運行“脫實入虛”。要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但仍將保持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結構;國有金融資本在全國金融業中保持主導地位,國有控股大型金融企業實際具有國家信用的地位。 《21世紀》: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如何建立和完善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提高金融宏觀調控能力? 戴相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立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基礎。2020年末我國貨幣供應量(M2)余額218萬億元,如今后10年,每年增長8%,預測到2035年達到700萬億元。中央銀行的重要職能是,要把人民幣管理成全球各國中貨幣供應量最大,幣值最為穩定的強國貨幣、國際化貨幣,數字貨幣技術走在全球最前列。要建立和完善“貨幣政策+宏觀審慎”雙支柱調控框架;正確選擇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促進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充分發揮利率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2015年10月以后,中央銀行不再調整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形成由上海同業拆借利率、商業銀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和中央銀行幾項再貸款利率等利率共同組成的利率體系。建議中央財政擴大短期國債發行量,為中央銀行逐步形成類似美聯儲的“聯邦基金利率”創造條件。預計2021年到2030年,我國經濟增長仍有可能達到5%左右,消費物價平均增長2%左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這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又提出“要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需要,也是完善國際貨幣體系的需要,不是為了挑戰美元,更不是代替美元。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提供的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不包括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低估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在IMF設立的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人民幣份額為12.28%,遠高于日元、英鎊。綜合評估,現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實際影響力已超過英鎊和日元,而且呈現強勁發展勢頭。要不斷完善人民幣國際化的制度建設,堅持貨物貿易和資本跨境流動基本平衡,逐步降低貿易順差,擴大對外投資,吸引更多外資投資我國金融市場的金融產品。充分把握現在的有利時機,擴大人民幣在東南亞、俄羅斯、伊朗、沙特等國和其他金磚國家的運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有所突破。預測到2035年人民幣將穩居世界第三大國際貨幣,到本世紀中葉,人民幣將穩居世界第二大國際貨幣。 我國中央銀行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可與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綜合經濟管理部門密切配合,形成有效的分工協作的宏觀調控體系,這是我國國情決定的,實踐證明是有效的。隨著人民幣在全球擴大使用,我國中央銀行的貨幣運作,更受國外人民幣持有者的關注。為此,要進一步提高我國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充分發揮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作用,加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中央銀行依法履行職責的監督。 穩步推進大型商業銀行的綜合化經營 《21世紀》: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如何完善金融組織體系,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集團? 戴相龍:加快建設金融強國,要建立和完善由各類金融企業組成的現代金融企業服務體系,同時,還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金融集團。按核心資本排名,我國4家大型商業銀行在世界10大銀行中已經連續多年穩居前4名。國外大型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有幾種方式,一是歐洲一部分國家,如德國等,采用“全能銀行”發展模式,通過銀行內設業務機構,依法分別經營銀行、證券、保險業務;二是美國等國的大型商業銀行,除主辦商業銀行業務外,還通過設立全資或控股的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公司;三是單設商業銀行。 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調整金融結構,要大力發展證券業、保險業。但是至今收效較小。在社會融資規模中,股票融資僅占3%。我國保險業總資產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保險業的密度和深度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22年末,我國4大商業銀行設立的非銀行金融子公司有44家,非銀行金融業務總資產占全部資產的比例僅為3%左右,美國4大商業銀行集團這個比例約為25%。1987年國務院決定重新組建交通銀行,實行的是“全能銀行”發展模式,后改為子公司辦理證券、保險業務。1995年我國《商業銀行法》允許商業銀行投資設立非銀行金融公司,但在計算商業銀行核心資本時,要將上述資本投資扣除。后因金融秩序混亂,銀行與非銀行金融公司脫鉤。 實踐證明,發展證券業和保險業,僅僅依靠現有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是不夠的,可利用大型商業銀行實行金融電子化后銀行業人員和辦公用房有所過剩的趨勢,推進大型商業銀行實行綜合經營。我國“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發展規劃都提出推進大型金融企業綜合經營試點。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推動國有大銀行戰略轉型”,我理解主要是加強黨對金融企業的領導,堅持為實體經濟服務,穩步推進綜合經營。中國人民銀行銀發(2018)114號文提出:“應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支持大型商業銀行成立非銀行金融子公司,審慎有序推進大型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的試點,支持擴大非銀行金融業務”。建議對過去17年大型商業銀行綜合經營試點工作進行總結,明確把綜合經營作為大型商業銀行的發展方向,穩步推進大型金融企業的綜合經營,提高對大型企業集團,特別是跨境國際企業集團的綜合服務能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金融集團。 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21世紀》:建設金融強國,如何完善金融市場,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戴相龍:發展資本主義需要巨額資本,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需要巨額資本。現在,中央特別強調金融要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服務,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做好這五篇大文章,促進企業提高科技水平,延伸產業鏈,不能完全依賴銀行貸款,申請貸款的企業和商業銀行都要擴大資本金。 因此,要按照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今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精神,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2021年末,我國銀行業受托管理的各類資金有180萬億元,每年增長速度也很高,我國有條件擴大股本融資。要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把社會上的長期資金更多地轉化為企業資本金。爭取到2035年,把我國企業資產負債率從現在平均65%左右,降到60%左右,其中,把中央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從67%左右降到62%左右。 把上海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金融中心,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體現國家的長遠利益,也是金融強國建設的核心要素。要正確處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其他金融中心建設的關系,集中我國金融資源,全面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經過30年努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取得很大成績,但還有很多不足。建議今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從下面兩個方面突破。 一是在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擴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把上海金融中心從境內人民幣產品交易中心,真正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2022年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股票市值3.2萬億元,占A股市場市值3.8%;在銀行間托管資金為3.4萬億元,占全國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的2.4%。爭取到2035年,把上述兩項比例提高到8%以上。 二是改進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領導和規劃。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涉及中央和地方、國內和國外、實體經濟和金融業的各個方面,需要黨中央和國務院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加強統一領導、統一規劃,有關部門和上海市政府密切合作,分別落實。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有更權威的專項文件。國發(2019)19號文,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并列在一個文件中,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推進。2020年2月,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發文,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統一部署。2021年8月,上海市政府依據上海市“十四五”規劃,制定和通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建議由中央金融委員會組織制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由中央銀行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上海市政府制定實施方案,由中央銀行指導上海市政府貫徹落實。 預測到2035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會有巨大突破,到本世紀中葉具備紐約、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同等競爭力。 建立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 《21世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如何理解金融強國建設和全面加強監管的關系? 戴相龍:金融強國建設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工程,金融強國建設有利于鞏固和發展中國在世界上的強國地位。同時,也將面臨來自國際和國內的金融風險。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保障金融強國建設的必要條件。 要切實加強黨中央對金融監管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加強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吸取恒大集團過度融資的嚴重教訓,建議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會同有關銀行,選擇幾千家負債額和負債率過高的企業集團,對其債務償還風險進行分級跟蹤監管。對大型企業集團的多家銀行巨額貸款,實行銀團管理。當前,我國應當集中力量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優化中央和地方債務結構;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總之,要通過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及國際金融市場巨大波動對我國的沖擊,維護國家、企業和個人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21世紀》: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如何提高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的能力? 戴相龍:在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過程中,要逐步提高我國在國際金融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提出“建設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體系,提高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要通過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呼吁國際貨幣主要發行國,在實施本國貨幣政策時,要減少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沖擊,不斷減少政府債務率。要求有關國際金融機構,按有關規則,提高我國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份額,特別是要如期做好IMF第十六次份額評估工作。按合作共贏原則,加強中美兩個大國在全球推進綠色金融方面的合作。在推進中國金融強國建設中,加強我國有關部門與國際金融機構的溝通,爭取得到理解和配合,同時,揭露和反擊一些國家對我國金融強國建設的阻撓和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