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法實施細則即將施行專利技術再塑新能源產業發展韌性專利法在促進科技創新和新產業新賽道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新修改的專利法已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專利法作出的多項新的制度安排,需要實施細則進一步落地。 經過各界的努力,2023年12月11日,《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的決定》(下文簡稱“實施細則”)發布,明確修改后的專利法實施細則自2024年1月20日起施行。 “本次修改內容較多,制度調整較大,既有對專利法有關制度的進一步細化,也有諸多新增制度,還有一些現行制度的調整完善,總體上是一次回應創新主體需求、優化專利法律制度的重要調整。”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順德說。 在2023年12月26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介紹,我國將持續完善新領域新業態專利審查標準,大力培育綠色低碳技術和未來產業高價值專利,加大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專利技術支撐產業發展 隨著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持續增強,我國在新產業新賽道領域的競爭優勢不斷彰顯。 今年前11個月,我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出口分別達到2693億元、4194億元和2890億元,相關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 這些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后,都有很多專利技術做支撐。 在電動汽車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重點企業全球有效專利量已經超過10萬件,并且呈逐年快速增長勢頭。 在鋰電池特別是固態電池方面,中國是全球主要的技術來源國之一,截至2023年5月,全球固態電池關鍵技術專利申請量為20798項,其中中國有7640項,占比達36.7%。近5年,我國固態電池全球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0.8%,增速位列全球第一。 在太陽能電池方面,目前我國全球專利申請量為12.64萬件,排名第一,同樣具備較強的創新實力。 申長雨在吹風會上說,未來,我們依然需要不斷加大創新投入力度,繼續在相關領域取得新突破新進展,持續提高產品附加值,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 新技術和新產業也會給專利的發展帶來變化。2019年6月發布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就對構建數據、算法、人工智能產出物等新興領域知識產權規則體系進行了部署。 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叢立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數據為例,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數據可能產生出新類型的知識產權,超越現有的專利、商標、版權、外觀設計、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類型,需要前瞻性布局。 因此,應該著力發揮專利制度在促進科技創新和新產業新賽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國家知識產權局條法司司長張鵬在吹風會上說,要積極回應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領域產業發展訴求,修改有關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申請審查標準,促進專利質量提升。 張鵬還說,要明確中藥領域發明專利申請審查標準,進一步加強對中醫藥創新的引導和保護。 申請專利不得弄虛作假 值得注意的是,新產業新賽道的專利申請突飛猛進的同時,“垃圾專利”也隨之出現。 華東地區某省會城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相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梳理2021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向該城市通報的1.5萬件非正常專利申請發現,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非正常申請專利的現象較為突出。 比如節能環保產業,其中包含的電氣控制柜、節能小家電、家電電機、廢渣回收及利用等領域基本元件結構簡單,技術資料較為豐富且方便易得,編造專利成本較低。 修改后的專利法引入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申請專利和行使專利權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不得濫用專利權損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 在這一基礎上,實施細則增加規定:“申請專利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提出各類專利申請應當以真實發明創造活動為基礎,不得弄虛作假。” 叢立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利申請人弄虛作假、非正常申請專利的重要目的,是利用各級政府的專利申請資助政策,騙取政策紅利。 上述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相關人士介紹,有的地方,在專利申請階段,一件說明書不超過300字的發明專利,申請費用可以低到不足200元,而相關資助則達到800-2000元,申請人只需要其申請得到受理,而不必獲得授權就能拿到資助。 近年來,有關部門多次出臺文件,從不予減繳專利費用、公開通報、不予資助或獎勵、追究刑事責任(騙取資助和獎勵)、限制參與某些經營活動的資格等方面,對非正常申請專利的行為進行規制。 清華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法研究中心教授崔國斌指出,實施細則規定了相關違法行為的行政責任:由縣級以上負責專利執法的部門予以警告,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他介紹,以往沒有針對申請人的直接行政處罰措施。現在,實施細則填補了這一立法空缺,授權負責專利執法的部門對非正常專利申請的申請人進行警告或罰款。 歷次修改中變化最大的一次 本次專利法實施細則的修改,在現行細則的基礎上新增30條,刪除4條,條款數量變為149條,是歷次細則修改中變化最大的一次。 “修改貫穿專利的創造、審查、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和國際合作等各個方面。”申長雨說。 專利權期限補償制度是新專利法新增加的制度安排,實施細則新增一章“專利權期限補償”,對此作出具體、細化規定。 李順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利權期限補償分為發明專利期限補償和藥品專利期限補償,設立的初衷都是為了利益平衡,一定程度上保障權利人的合法權利。 但兩項制度又各有特點,前者適用于各類發明專利,后者僅僅適用于“獲得上市許可的新藥相關發明專利”,且限于“符合規定的新藥產品專利、制備方法專利、醫藥用途專利”;前者針對的是“發明專利在授權過程中的不合理延遲”,后者針對的是“新藥上市審評審批占用的時間”。 有專家指出,在世界范圍內實施發明專利期限補償制度的國家并不多,它仍屬于較為先進的專利授權制度,專利法和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一定程度上讓我國專利法進入世界先進專利制度行列。 與國際規則銜接也是一大亮點,實施細則新增一章“關于外觀設計國際申請的特別規定”,滿足2022年5月5日起對我國正式生效的《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注冊海牙協定》(1999年文本)的要求。 2024年是我國加入《專利合作條約》(PCT)的30周年。2022年,中國申請人通過PCT提交的專利申請增長到7萬件,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第一,涌現出華為、京東方等一批PCT國際專利申請大戶。 我國還在積極拓展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在PCT領域的國際合作。“如果說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利等知識產權,是企業和社會創新發展的資源寶庫的話,那么知識產權國際服務就是開啟寶庫的金鑰匙。”叢立先說。 “知識產權國際服務高地,是開辟全球市場、提升經貿水平的抓手和平臺。誰掌握了知識產權國際服務的全產業鏈和關鍵環節,誰就占據了創新市場的發展主動權和國際競爭主動權。”叢立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