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供應鏈:鏈接世界互利共贏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也是全球供應鏈上的重要國家,中國企業正在深入參與世界產業鏈、供應鏈。 “有幾位俄羅斯和中亞的客戶來詢問我們的種子能否出口?他們非常感興趣。”2023年12月,甘肅種子企業王經理在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以下簡稱“鏈博會”)上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他身后的一面展示墻都是企業研制的種子產品,這些種子粒粒飽滿,被紅色或黑色的包衣包裹著,“這是為了防止種子種在土地里的時候,被老鼠和蟲子吃掉。”王經理解釋說。 王經理的種子企業,正在和全國15家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按照中國的地理環境,分區銷售這些不同性狀的玉米種子。對于出口去海外,他很感興趣。“只是種子出口需要一定的審批,審批通過后,能夠賣到海外,這是具有開創性的,說明中國的種子被世界看好。” 此時,在傳統種植領域,很多國家的農戶還在采用上一年留種的方式進行種植。 當王經理接待海外客戶的時候,亞洲的中部已經進入冬季。中亞地區的很多國家是“一帶一路”共建國。遠在哈薩克斯坦進行農機銷售的朱經理,正在收拾行囊準備回國,這里進入到冬季,農事停歇,意味著他一年的工作進入尾聲。這一年里,他將中國近百輛中小型精量播種機、收割機從江蘇銷售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他經常去中亞農村見客戶的時候,被羊群擋在高速公路上,但這一年對他來說是收獲的一年,一些國家的農民還在使用古老的農耕工具,這里是中國農機產品的巨大市場。 云圖控股總裁助理張鑒同樣感受到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巨大需求。“我們的化肥賣得非常好。”張鑒向記者表示,“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我們很多化肥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 張鑒還特別強調:“現在,中國制造代表著好的品質。” 農業產業鏈走出國門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科創和制造能力的提升。不僅如此,中國的汽車、新能源、醫藥產業在融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環節中,表現突出。 布局6G時代 201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定調了2024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指出,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仍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一些關鍵“卡脖子”技術受到制約,亟待補鏈強鏈。 “什么是自主產業鏈? 華為就是自主產業鏈。”工信部一位部門負責人表示。2023年8月,在華為推出新款手機Mate60系列之時,雖然入市宣傳低調,但是市場出現了“一機難求”的局面。 國資委提出,要健全產業鏈。國資委和工信部一直攜手積極補鏈,提升我國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力爭交出一份“中國方案”。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近年來,國資委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作出系統部署,推動中央企業勇當現代產業鏈“鏈長”。 國資委提出,要著力推動中央企業提升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優化塑鏈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在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中更好地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打造國有企業現代產業鏈“鏈長”,是實現產業鏈現代化的有效方式。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自學在首屆鏈博會上對與會記者表示:“中興通訊已研發設計各類芯片120余種,操作系統具備工業級的高可靠性,在全球160多個國家商用,針對6G空天一體化網絡前瞻性的技術,我們也進行了相應的布局和研究。” “強化創新協同機制,開放聯合創新,創新不僅要吹響攻關沖鋒號,更要吹響共建集合號。”李自學說,“中興通訊強化理論、技術、產品、產業環環相扣的產學研用創新體系,與100多家知名高校機構廣泛合作,促進創新成果轉化與應用。” “發揮投研企業引領作用,通過創新聯合體等形式,與數千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貫通融合,優化產業鏈創新的要素配置,促進系統、元器件、材料之間的創新并進,真正實現圍繞產業鏈部署的創新鏈。”李自學說。 國企在科技領域的創新同樣會獲得資本市場的回報。 對于如何提升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價值創造水平,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關鍵要把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價值創造和資本市場的運行規律結合起來進行思考。他建議重視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把上市融資和引入市場機制相結合;二是把提高效益和創造價值相結合;三是把加強管理和強化治理相結合;四是把規模效益和創新發展相結合。 民企參與國內外供應鏈 “一些進口設備壞了之后,國外企業無法維修時,我們就會參與維修和設備生產。”一位石油行業民企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他們是如何進入到產業鏈中的。 國有企業健全產業鏈的過程,對民企也是完全開放的。 記者了解到,在進口設備受到影響后,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迅速補位,與央企形成了緊密的合作。 “我們在很多裝備上完成了國產化替代,在這個過程中,央企給予了很大幫助,我們可以深入現場。”一位石油行業裝備制造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能夠參與制造這么高端的設備,是我們之前沒想到的。” 這家石油裝備制造企業獲得了中石油和中石化的D輪融資。 “我們最近召開的招商會,有400多家供應鏈上的企業參加,我們帶動著供應鏈企業共同發展。”一位央企人士向記者表示。 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已經形成了共贏的生態圈。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對記者指出,我國供應鏈正在經歷一輪新的變革。供應鏈的鏈條正在不斷縮短,供應鏈的扁平化程度正在不斷提高。中國的供應鏈不再是單向流動的價值鏈,而是能促使多方共贏的商業生態系統,進而由平臺模式搭建形成互利共贏的生態圈。 在中國供應鏈中,汽車產業脫穎而出。 中國汽車產業擁有從需求側到供給側的全產業鏈基礎,在新能源、電池技術、智能化水平、智能駕駛等領域優勢突出,推動中國市場從單一的汽車消費大國,向汽車技術合作大國轉變,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帶來了新的機遇。 2023年12月初,中國貿促會同工商界代表共同發布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互聯互通北京倡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貿易研究室副主任蘇慶義向記者表示,從產業來看,必然是各產業鏈都和世界廣泛聯通。其中,鏈條越長的產業,和世界的聯系越緊密。聯通的方式有很多,如需要從外部購買原材料、高科技零部件等上游產品,有的是出口中間品到國外。 “中國是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是全球供應鏈上的重要國家,中國的產業鏈穩定對世界至關重要。從中國和世界產業鏈的互動角度可以看到中國的需求,比如中國需要進口中間品,需要出口中間品和終端品到國外。也就是說,存在對國外市場或者國外采購來源的依賴。”蘇慶義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