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篇布局科技金融大文章 金融助力科技企業發展 從資本市場角度看 我國推出了科創票據、科創公司債等債券產品,拓寬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設立科創板、北交所,深化新三板改革;引導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持續健康發展 ◆截至2023年6月末,科創票據、科創公司債余額約4500億元 ◆超過10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 ◆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規模近14萬億元 從銀行角度看 2.72萬億元同比 20.4% 全國“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 2.5萬億元同比 41.5% 2.36萬億元 同比 25.1% 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 (截至2023年6月末)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推動高質量發展。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成為五篇大文章之首,彰顯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重要使命。 隨著科技創新加快推進,金融科技不斷迭代為金融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和源泉。招聯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董希淼分析認為,展望未來,金融機構需要用好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科技金融,實現金融與科技“雙向賦能”,進而促進科技與金融“雙向奔赴”,共同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多層次金融生態賦能科技創新 當前,我國正在推動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中國人民銀行、科技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召開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進會時指出,要聚焦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和金融服務的短板弱項,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完善包括信貸、債券、股票、保險、創業投資、融資擔保在內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強度和水平,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金融力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前10個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1%,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1.3%、10.5%。高技術制造業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9.0%、16.7%;高技術服務業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37.3%、29.1%。 產業高速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助力。從銀行業角度看,多家銀行機構通過加大科創企業貸款支持力度、探索科技支行專營機構、投貸聯動等方式支持科創企業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2.5萬億元,同比增長41.5%,連續3年保持30%以上的較高增速;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2.36萬億元,同比增長25.1%,連續3年保持25%以上的較高增速;全國“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為2.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4%,連續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從資本市場角度看,我國推出了科創票據、科創公司債等債券產品,拓寬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設立科創板、北交所,深化新三板改革;引導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持續健康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科創票據、科創公司債余額約4500億元,超過10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規模近14萬億元。 今年以來,證監會多次強調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性。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后,證監會表示,制定實施資本市場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行動方案。證監會還提出,建立完善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債券發行、并購重組“綠色通道”,以及健全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支持機制,引導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激發市場科技創新活力,助推科技企業做優做強,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等。 展望未來,業內分析科技創新需要進一步健全全方位、多層次的政策和金融服務體系支持。 董希淼分析認為:“首先,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和服務力度。一是采取差異化措施,優先支持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型企業在主板市場上市,降低融資成本和企業杠桿率;突出‘更早、更小、更新’,推動更多‘專精特新’科技型企業在北交所、科創板、新三板上市,提升直接融資比重。二是大力發展債券市場,采取增信措施,支持更多科技型企業通過發行債券,獲得持續的中長期融資,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三是創新投貸聯動等服務模式,鼓勵銀行與創投機構合作,為科技型企業同時提供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不斷拓寬科技型企業融資方式和渠道。” “其次,銀行作為我國金融業的主體,應在科技金融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銀行應突出重點,優化信貸資源配置,探索金融與科技融合新模式、新路徑。比如,加大對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科技型企業的全方位金融支持,提高對具有核心技術、成長性強的科技型企業的服務力度。銀行理財公司也可以發揮牌照多元、機制靈活等優勢,通過發行主題理財產品等方式,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投資。”董希淼建議。 此外,董希淼表示,高質量發展科技金融,對相關部門來說,要加大對科技金融政策支持,包括財稅政策、貨幣政策等。此外,地方政府可以“建設科創金融改革實驗區”為契機,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進一步夯實數據基礎設施,優化科技金融政策環境;二是強化政府引領,完善科技金融風險分散、分擔和補償機制;三是探索科技金融智庫建設,加強對科技金融研究和品牌塑造。 多元化產品體系破解融資難題 發展科技金融,重點是支持服務好科技型企業。科技創新型企業有其自身特點,需要金融機構不斷完善產品與服務才能更精準地賦能其發展。 “科技型企業具有高成長性,但可能存在投資周期長、投資風險高等問題,同時普遍存在資產較輕、缺乏抵押物等現象。”董希淼認為。 為解決融資難題,多家銀行探索破解之道。記者從建設銀行(601939.SH)了解到,在企業評價方面,該行一是創新構建“科技型企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針對科技型企業輕資產、重智力、專業性強等特點,該行突破傳統單純依靠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三張表”的評價體系,創新推出“科創評價”的第四張表“科技創新表”,著力突出科技屬性,圍繞知識產權這一核心創新要素,從技術轉化能力、研發投入的穩定性和強度等多個維度,評價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并進行差別化增信支持,將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無形資產,從輕飄飄的紙張,轉變為沉甸甸的信用,實現不看“磚頭”看“專利”,幫助科技型企業更好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二是推進科技成果評價改革試點工作,融合科創雷達、評價評估、信貸服務、股權投資、生態服務,打造科技金融“價值”服務體系,創新研發標準化評價方法工具。 科技型企業具有輕資產、重股權特征,需要長期限的“耐心資本”。建設銀行強化母子公司協同聯動,在信貸融資的基礎上,提供股債聯動、私募股權基金、債券發行、資管產品、保險產品等投融資業務的一體化服務,有效滿足科技型企業個性化融資需求。在孵化階段,以科創股權進行投資、培育,并提供產教融合等多項增值服務,助力企業快速成長;在育成階段,支持企業通過知識產權、創新能力等科技屬性獲得信貸融資;在科技成果轉化成熟階段,針對頭部科技型企業,提供并購貸款、并購重組財務顧問、跨境銀團、并購債券發行等綜合金融服務,協助企業開展境內外并購,服務企業引進來、走出去,配套對接高成長債等債務融資工具。 科技創新人才是關鍵。聚焦“人才”做文章也是金融機構探索科技金融創新的思路之一。 2023年,浙商銀行(601916.SH)攜手浙江大學推出“人才金融生態指數”。持續探索科技金融服務新工具,通過量化評價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生態情況,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助力科技發展。 此外,浙商銀行還攜手科技部相關單位推出“科創積分貸”。以科技驅動為引擎,以智慧經營為理念,聚焦企業創新能力,引入企業創新積分權威指標,和科技部相關單位利用大數據全面構建適配科技企業特點的創新積分信貸量化模型,支持在企業無感知情況下,自動測算專屬預授信額度,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效能,全方位匯聚資源,助力科創企業成長。 從企業需求角度而言,時間的價值不亞于資金的價值,因此科技型企業對金融服務效率也有較高要求。 以建設銀行為例,該行整合集團各類科技金融服務資源,設立“科創專區”線上平臺,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政策解讀、產品介紹、在線融資申請、線上顧問、培訓服務、信息共享等一站式、專業化、綜合化服務,打造科技金融在線服務平臺;創新以“創業者港灣”為載體的科技型企業綜合服務機制,以金融服務為主線,廣泛連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創投機構、大型企業等合作方,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政策、資金、管理、市場等多方資源,支持科技型企業早發現、早培育、早轉化。 展望未來,董希淼表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還需要加快破除科技金融發展的四個“軟約束”,即破除制度約束,構建更完善的法律環境;破除監管約束,應用監管科技,提升監管水平;破除機制約束,加快金融數字化轉型;破除文化約束,培養數字文化和人才。此外,金融機構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對科技金融的認識,以“一把手工程”高度來推動執行,并持續完善科技金融生態圈,加強內外部合作,有力支持我國科技創新飛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