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的三大基石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第一年。即使我國經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然而,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中國經濟時報就此推出主題為“中國經濟光明論”的策劃報道,理直氣壯、鞭辟入里地分析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各種表現和競爭優勢,系統反駁各種“中國崩潰論”的謬誤,我們自身能夠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劉元春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但極少數國家對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抱持復雜心態,不愿看到中國沿著西方現代化模式之外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不愿看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得到中國廣大人民的堅定擁護,不斷以“外資撤離論”“債務陷阱論”“降速失控論”等新的“中國崩潰論”來唱衰中國經濟,并向國內輿論進行傳導,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和預期產生不良影響。對此,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不僅要系統反駁各種“中國崩潰論”的謬誤,更需要透過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各種表現,分析清楚中國經濟的競爭優勢、世界貢獻以及有理講不出的各種原因。

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應立足于中國經濟的競爭優勢

國家之間的競爭是全方位的,但首先是經濟上的競爭,而經濟競爭背后更深層次的是技術競爭、制度競爭。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新時代1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的競爭優勢不斷形成、鞏固和深化,為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沿著高質量發展路徑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是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的底氣所在。

一是黨的領導制度優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堅強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是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的根本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注重通過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健全破產制度等,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注重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健全以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有助于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相伴隨,我國消費正基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從疫后恢復向持續擴大轉向,消費作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再度發揮作用。據統計,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5%。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等新的消費增長點正逐漸培育壯大。2024年元旦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1.3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97.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5.3%和200.7%,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9.4%和5.6%。

三是創新驅動發展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目前,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位居世界第二,投入強度超過歐盟平均水平;研發人員總量位居世界第一,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在全球占比達18%左右;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根據《2022年歐盟創新記分牌》,我國在參與排名的11個國家中暫位列第6位,擁有創新績效整體水平穩定提高、創新績效增幅較大、創新亮點多元三大優勢。

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應講清中國經濟發展的世界貢獻

近些年來,中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共商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主動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積極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并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為全球經濟增長、知識產權和綠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是經濟增長貢獻。根據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測算,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超過七國集團國家貢獻率的總和。202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20萬億元,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2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穩定力量。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達到5.2%,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據此測算,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貢獻率約為三分之一。

二是知識產權貢獻。我國正在從一個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2023》顯示,全球創新者在2022年共提交了346萬件專利申請,其中近一半專利申請來自中國的創新者。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化“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和金磚國家知識產權合作,不斷強化與東盟、非洲和拉美地區國家的知識產權交流,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能力建設,以知識產權助力脫貧攻堅、助力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進。

三是綠色發展貢獻。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最近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再次明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奠定基礎。這是中國對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并且正在不斷付諸行動。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年內連續突破13億、14億大關,達到14.5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比重超過50%。

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應多管齊下構建輿論引導體系

從國際輿論格局看,總體上呈現西強我弱的局面。中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2%,但每天發自中國的信息占比不到全球信息發布總量的5%,而90%以上的信息被西方媒體所壟斷。由于意識形態偏見等種種原因,使得很多西方媒體無法正確看待甚至歪曲、抹黑中國經濟發展。這與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身份極不相稱,與數字時代不斷加劇的網絡安全挑戰極不相稱,亟待扭轉。

一是優化戰略布局,打造有較強國際影響的經濟外宣旗艦媒體。外宣和內宣是兩套不同的體系,有相似性,但差異性更大,不能簡單照搬內宣的一套做法。我們要打造能夠在國際影響上與歐美主流財經媒體相抗衡的經濟外宣旗艦媒體,并發揮國家高端智庫的議題設置、輿論引導和觀點塑造作用,大力創新國際財經傳播的敘事觀念,推動財經敘事內容與敘事策略體系化,將國內外多元主體敘事融入經濟外宣敘事系統,增強中國財經敘事對世界經濟議程的介入、影響能力,用國際通行的話語表達范式講清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內涵本質、理論邏輯、價值追求。

二是加強政策引領,推動對外經濟話語體系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根據話語權建構理論和傳播學、經濟學相關理論,推動經濟領域話語生成、話語構建、話語翻譯、話語傳播、話語接受等方面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法規研究,根據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開展國內經濟話語體系的國際轉換,將傳播模式、話語平臺、多邊機制等方面的探索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國際經濟議題設置能力、國際經濟輿論引導能力和國際經濟話語權建設,加快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對外經濟話語體系。

三是深化學術賦能,提升經濟內宣體系的學理厚度、思想深度。對內經濟宣傳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泛化的階段,需要將學理化闡釋、學術性表達、大眾化傳播有機結合起來,解決有理說不清、說不透的問題,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尤其是針對經濟領域出現的一些模糊認識和錯誤觀點,要及時組織專家學者以深入透徹的學理和準確全面的事實來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將批駁辨析與研究闡釋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有力有效的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校長、教授)



分享到:
亞太中金
24小時服務熱線
010-67085880
關于我們                公司動態                業務領域                       聯系我們
區域產業生態規劃
產學研產業園規劃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宁县| 昌宁县| 台南县| 山阳县| 梁平县| 溧水县| 桑日县| 福州市| 庆城县| 蚌埠市| 延长县| 抚州市| 辛集市| 富源县| 赣榆县| 宣威市| 凤城市| 德令哈市| 潮州市| 杭锦后旗| 隆回县| 囊谦县| 尚义县| 濮阳市| 盈江县| 孝义市| 郁南县| 云南省| 喀喇| 五常市| 新津县| 卓尼县| 肥乡县| 方正县| 齐齐哈尔市| 白河县| 黔东| 唐海县| 乌审旗| 运城市| 永济市|